您的位置:首页 > 时事评论 >

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大学生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时间:2022-07-19 13:21:00 来源:山西晚报

20220719_8d53f0e9ce2c172ef109f6119a70d5ee.jpg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赴宁武县化北屯完全小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20220719_7eda7ec3e81c972859ed40adc18dbeba.jpg

20220719_96d9d8cef822ba3990309e212e6969ee.jpg

20220719_d0e40872dd1a292e7aa855320abdc445.jpg

20220719_9194f05da942720040d6ffa391b19ed1.jpg

20220719_e9c76e3c2abc76a8fc45cb643d78188c.jpg

20220719_00c823d8b17f5a02de13f9ffe631ac3d.jpg


今年6月,共青团山西省委连续第5年启动实施了“青春兴晋”大学生“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7月18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团省委获悉:截至目前,我省已有3.3万余人次踊跃报名,6000余人成功上岗,录取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
今年的活动,按照“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的原则,为大学生提供了部分县(市、区)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等政务实践岗位;中国电信、山西金控、浦发银行等企业实践岗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蓝天救援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服务岗位;报社、电视台、部分县(市、区)融媒体中心等文化宣传岗位及疫情防控、暑期托管课堂、网格员等社区服务岗位。多样化的岗位,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喜好、职业规划等进行选择,增加未来就业的信心。
实践中有哪些付出与收获?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青春兴晋”大学生,听他们讲述“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故事。
加入救援队感受无私奉献的精神
7月12日,太原暴雨,迎泽区水西关南街与新建路口,两艘载着行人的橡皮艇格外引人注目。因积水面积窄,橡皮艇只能靠人力拉动。
拉动橡皮艇摆渡行人的是太原市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太原绿舟”)16名救援队员和志愿者,其中就有3名在校大学生,他们分别是就读于天津天狮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准大四学生李雁楠、天津体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准大三学生辛欣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准大二学生宋钊轩。7月17日下午,山西晚报记者在太原绿舟队部见到了他们。
带着鼻音的李雁楠说:“7月12日参加了水上救援,那一天有雨有风,刚开始我没觉得有啥,后来感觉有点冷,晚上9时结束任务回到家,以为睡一觉就能好,没想到第二天起来就感冒了。”
李雁楠的父亲也是救援队的一员,从高中开始,只要有时间,李雁楠就跟着父亲去做公益。“高考完以后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来救援队,学习专业的急救、户外山地救援和水上救援知识。通过参加一系列应急处置的培训活动,我个人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具备了一定的应急处置能力。”李雁楠说,之前虽然对水上救援有一定的了解,可当7月12日第一次参加水上救援时,却忽略了很多细节,比如积水水域边缘会有一些杂物,他粗心地把橡皮艇拉到水域边缘,导致崭新的橡皮艇被划破。李雁楠内疚不已,同行的救援队队员不断安慰他,说厂家负责维修,让他不要有心理负担。“他们(救援队队员们)就是这样,不论是跟着去做保障工作还是跟着去消杀,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教我,也是他们的热情让我坚持了下来,现在一到放假就想来队部。”李雁楠说,在学校他是班长,每周班会上,他都会把学到的知识加到班会中,也将太原绿舟“人人自救”的理念带到学校,让同学们有相应的自救能力。
在救援队,辛欣主要在办公室工作,微信公众号的制作、活动的组织、队员出行的保险购买及确认生效、出队队员的考勤等工作都是她负责的范围。“虽然是大学生,但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公众号的制作,我跟着带队老师一点点学习,从对活动简单的介绍到完成一篇篇公众号的文章,我学会的不只是技能,更是学会了做人。”辛欣说,她清楚地记得发第一篇公众号时的紧张,生怕哪一步出错,影响到公众号的发布。但是每一位队员都给她鼓励,那些温暖的话语让她逐渐自信起来,并对工作更加熟练。
宋钊轩说,他与社会接触的许多“第一次”都留在了救援队,“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去帮助他人,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做志愿者期间,宋钊轩学到了很多急救知识,他说,志愿服务不仅让他在救援时更有信心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发生意外时能为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提供必要条件。
采访中,3名大学生都说,从事志愿活动的这些日子,他们从每一位太原绿舟人和志愿者的身上,都感受到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这也成为不断激励他们前行的动力。

山西晚报记者杨洲芬实习生魏丽睿

井盖上作画美化了环境还能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没人注意的井盖,让大学生们给画活了,成了小区一道景色……”晋城市的凤翔社区,看到妙笔杰作,来往居民纷纷拍照点赞。
为这些井盖作画的,是来自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全国多所高校的晋城籍返乡大学生。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和颜料,为原本单调的井盖穿上了漂亮的“衣服”。
今年7月初,多名大学生在共青团晋城市委、晋城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成立了返家乡大学生美化社区志愿服务队。服务队队长王雨堃,天津商业大学美术专业的准大四学生,组织和负责此次绘制创意井盖。“凤翔社区是一个比较老的社区,地上的部分井盖因松动而造成了不稳,担心老人被摔倒,所以社区书记建议我们能不能在井盖上加一些创意的修饰,提醒居民注意安全。”王雨堃说。
队员们经过数次的讨论和研究,上网搜集了近百张图片。“凤翔社区共有63个井盖,我们服务队除了我一人是美术专业之外,还有几名是小时候学过画画的,剩下一半以上都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怎么可以合理安排每一个队员都能上手画画?”王雨堃最终决定将成员分成两人一组:会画画的勾勒图线,不会画画的填充颜色,让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到这次的美化工作中。
目前,队员们完成了凤翔社区近一半的井盖绘画工作,剩余的井盖也将于本月底全部完成。“晋城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我们准备在后面的绘画中,把与晋城有关的红色故事也增加进来。”王雨堃说。

山西晚报记者李婷

为家乡农产品代言近距离发现家乡的发展变化
积极参加“青春兴晋——我为石楼农产品代言”活动、入户调研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住户搬迁后生产生活就业就学情况、参与石楼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微信公众号的创作……这个暑假,刚从晋中信息学院毕业的张雅雯有点忙。“我是吕梁市石楼县人,6月下旬报名投身其中,为家乡建设出点力。”电话里的张雅雯说话干净利索。此刻,她正在为一个宣传片的拍摄做准备。
从2020年暑期开始,张雅雯就参加石楼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各类志愿者活动,有着丰富的志愿经验。7月中旬,晋中信息学院举行百年同行·红韵石楼实践团活动,看着老师、志愿者们加班加点整理活动资料,张雅雯主动承担起后勤工作。做饭、翻译石楼方言、带游客参观石楼,看是琐碎的小事,张雅雯却忙得不亦乐乎。
在石楼县“青春兴晋——我为石楼农产品代言”短视频助农大赛中,张雅雯利用自己所学,为石楼县农产品“走出去”出谋策划。她说,此次农产品代言活动,让大学生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近距离发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动力。
为充分了解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住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就业就学等情况,张雅雯踊跃报名,和“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入户调研,冒着酷暑,一户户走访、填写问卷。
在志愿活动中,张雅雯说,老党员黄振银对她影响很大,老人是石楼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尽管已上了年纪,却不怕苦不怕累。每次见面,黄爷爷总是笑眯眯地说:“又来做志愿者了,要注意安全呦,这里小朋友比较多、比较吵,你们要耐心点,加油!”得知张雅雯要考研,黄爷爷总是鼓励她好好看书,努力学习。9月8日,张雅雯即将进入山西农业大学读研,得知这个好消息,老人逢人就夸:“看我们雅雯多厉害,你们也要好好加油呀!”

山西晚报记者薛建英

筹备助学活动收获宝贵财富
近来,在共青团太原市委的四楼楼道内,经常可以看到一名穿着白色短袖上衣的女大学生抱着一叠厚厚的资料,脚步匆忙地穿梭在各个办公室内。她忙碌的身影,给四楼每名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
女大学生叫高溪远,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今年6月6日,高溪远在创青春返家乡网站中报名参加了“青春兴晋”大学生“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于6月27日正式上岗。“我的实践岗位是团太原市委的宣传部,最近部里正准备8月的‘圆梦龙城’助学活动,我主要配合老师完成活动前期的筹备工作,需要查阅和整理资料、联络十个区县委,感觉很充实,累并快乐着!”高溪远说道。
完成了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她拿起相机向会议室走去:“志工部有一个项目调研座谈会,我负责现场拍摄……”
在二十余天的暑期实践工作中,高溪远不仅认真完成了部门工作任务,还利用自身所学,参与了建团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以及2022年太原市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网络点赞活动。“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刚刚上岗,就碰到了团市委举办的两场大型活动,我参与了全程排练以及各个细节的订正。实践过程中,我对相关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在协助部门老师筹办大会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积累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经验,受益匪浅。这次的实践将会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高溪远说。

山西晚报记者李婷

体验当村干部与村民心贴心交流
7月13日清晨6时许,晋中信息学院准大三年级学生郝娟早早地起床。简单洗漱后,她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党群服务中心,体验“村干部”的一天。
郝娟是晋中信息学院“传承红色基因”调研寻访团成员之一,7月11日至17日,学校组织同学们在泽城村开展“三下乡”活动。
泽城村党群服务中心就是村民口中的“村委会”。走进服务中心,团队成员立即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扶贫档案归位,有人负责更新村民信息工作,还有人帮村民打印文件。忙碌中,成员们发现,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
上午11时许,村委委员、网格员戎光领大学生进村:“多去村民家里坐坐,多和他们心贴心、面对面交流,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当好村民的贴心人。”
村民张老太太今年70多岁了,看到一下来了这么多大学生,特别兴奋。她拉起成员仝博文的手说:“现在村里发展好了,很多人家都买了小汽车,年轻人在村里也能就业了,我们老人的生活更有保障,日子真不赖啊。”
走到村广场时,成员们遇到村民在做“大锅饭”,询问后得知:有村民家里正在办白事,街坊邻居都过来帮忙。在泽城村,一家子的事就是整个村子的事。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和面、切菜、生火、刷碗……村民邀请同学们一起吃,同学们撸起袖子加入到做饭的行列中。
到吃饭时间了,大学生张俐俐端着碗跟大爷大娘一起蹲在路边,享受着这顿有自己参与的农家饭。有人给她拿来小马扎,她推了过去说:“我就爱蹲着吃饭,这饭蹲着吃才香!”引得大爷大娘哄堂大笑,对她的称呼马上从“大学生”变成了“闺女”。
下午,一行人来到泽城村党群服务中心,与企业代表沟通泽城村规划建设问题。团队成员了解到,这些年来,泽城村的发展突飞猛进,春天中药连翘供不应求,夏天红色旅游游人如织,秋天绵核桃、花椒等农产品畅销各地。未来还要规划发展文创馆、写生基地、VR体验、农家乐等红色周边产业。
根据村里产业特色,同学们建议打通“助农直播”的农村电商发展之路。韩书记高兴地说,年轻人有想法啊,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能走进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山西晚报记者武佳实习生李佳蓉通讯员冯晓霄

在做老师前先实践做老师
6月27日至7月1日,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0名准大二学生,赴宁武县化北屯完全小学,进行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不仅与孩子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闫伟是此次乡村振兴实践团的队长,他说:“我们真正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合一’思想。教学,不单单只是老师‘教’和学生‘学’,一名好老师,最优质的就是可以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次实践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外的亲身实践相结合……”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和感悟,源于他们在实践中的一次教学经历。
化北屯完全小学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因为身边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更加缺乏关心与爱护。闫伟在实践中更多地体会到,乡村教育,更需要老师用爱去感化、用爱去浇灌。一次偶然的机会,团队里的小张老师上完课后,发现自己放在教室的背包被班里的一名小学生随意翻动,而且,在随后的课堂中,这名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继续在多次翻动背包。
“随意翻动他人的私人物品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效果其实并不好……”闫伟说。队员们为了让这个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专门开会研究了一套“教育”方法。
“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找了很多真实的历史故事,并将这些故事编成一个个一年级孩子可以听懂的小故事,然后,在每天的课程结束后,以做游戏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很快,这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诚恳地给小张老师写了道歉信。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用爱去感化孩子们,用爱去浇灌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念和理想。”闫伟说。

山西晚报记者李婷

①6月27日至7月1日,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赴宁武县化北屯完全小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②晋城市凤翔社区内,大学生与小朋友一起在井盖上作画。
③7月12日,太原迎泽区水西关南街与新建路口积水严重,太原绿舟救援队员利用橡皮艇救助被困者,其中就有大学生李雁楠。
④7月13日,晋中信息学院大学生在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与村民一起做“大锅饭”。
⑤即将进入山西农业大学读研的张雅雯辅导社区小朋友识字。
⑥大学生高溪远在共青团太原市委宣传部开展暑假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