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基金 >

每一次成功发射背后离不开他们把脉风云

时间:2022-07-19 13:20:39 来源:山西晚报

20220719_f0f42a8e8e1a5961ce377819885122d0.jpg

20220719_a4c1954f8471fa21bd2025f2374a2b68.jpg

20220719_f79889759312a07e71cdb102b42fb869.jpg

20220719_9e8cd0138355fd394600502127978cf1.jpg


北京时间7月16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四维03/04两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暴雨、雷电……当天,天气情况十分复杂。保障这一重大任务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室创新团队,通过大胆创新、集中攻关,首次将研究建立的“相似偏差订正法”气温预报模型应用于试验任务中,经受住了复杂天气考验,要素预报与实况高度吻合,有效支撑了指挥决策。
成立于1967年、坚守深山的气象室创新团队,观雨测天、把脉风云,为保障试验任务的顺利进行,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奉献青春。多年来,他们通过不断努力,解决了困扰多年气象预报保障的历史性难题。
7月17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到这些特殊的气象人。
贺俊文: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在进入气象室之前,贺俊文已在艰苦边远的山沟奉献了20多年的青春。20多年里,他干过通信,做过装备,负责过计量,却唯独没有接触过气象工作。
2018年7月,组织经过仔细考察,决定让贺俊文担任气象室负责人。虽有多年的工作磨炼,但他仍倍感压力:“气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自己非气象专业出身,跨入这道门槛来管理专业人员,没有几分执着劲儿,不多下几分功夫,怕是轻易拿不下来。”
该中心地处偏远山沟,地形复杂,气象变化多端,雷电暴雨频次多、极寒低温时间长、差异天气突变快,沟里沟外十里不同天,气象保障要素的临界指标多,精准预报是气象室面临的大难题。为抓好常态化高强度试验任务气象保障,初来乍到的贺俊文扑下身子仔细观察、谦虚请教,很快就摸清了其中的“门道”。
为适应沙尘、雷暴、极寒等极端天气重发频发的形势,提高保障水平,贺俊文不断攻坚克难,大力推进精细化气象预报工作。经过多年不断积累、总结和提升,该团队形成了一套可靠的气象保障体系,高标准完成了每一次“预言”考验。
去年初冬的一个深夜,室外飘洒的雪花落在寂静的山地,气象室内却灯火通明,一番热闹景象。贺俊文正坐在电脑前,带领团队骨干进行着一场头脑风暴,这已是他们通宵的第3个夜晚,对他们来说,“5+2”“白加黑”早已是家常便饭。为丰富决策参考,尽快把场区气象保障经验具体化、数量化,他们引用50年的历史气象数据资料,梳理问题、寻求共性、总结规律,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最终形成了《试验任务气象保障综合分析报告》,报告不仅丰富了预报基础,也为试验任务提供了有效决策支持。
气象室驻扎在山沟里,人才补充困难,不能适应日益频繁的试验任务,这成了萦绕贺俊文心头的一件大难题。为壮大人才队伍,贺俊文亲自跑到地方宣传、招聘,几年下来,室里从10人增加到如今的20多人,引进的优秀气象人才更是促使该室气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头雁效应”很好地激发了“群雁活力”,他也逐渐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近年来,贺俊文带领室里引入银河超算平台,调试运行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大大提高了预报精准度,推动了气象室分钟级、百米级的高分辨率气象预报预警体系的构建。同时,积极与山西省气象部门合作,重大任务联合保障、观测数据共享共用、科研项目协力攻关、人才队伍帮带培养更是走在领域前列。团队建立的“高空风逼近预报”“相似偏差订正”等模型,有效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建立的“小时雨强”模式更是突破了气象领域瓶颈,有效支持了指挥决策。
汪海涛:实现航天梦一个都不能少
凌晨,月朗星稀,工程师汪海涛悄悄穿上衣服,在这个时间段赶往办公室。“看着寂静空旷的场区,想着安心入睡的孩子们,心里真的有种自豪感。平凡的我们,干着不平凡的事业,真的很不简单。”汪海涛感慨道。
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工程师汪海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沉稳。2004年,大学毕业的汪海涛,为圆儿时航天梦,来到艰苦边远的气象室工作。转眼间18年过去了,当初的年轻人“小汪”成了中年“涛哥”,他却始终没有忘记接到录用通知书的那天,内心悄悄许下的奋斗誓言。
2012年,面对气象数据获取难度大、数据利用率不高的实际,汪海涛牵头,和几位同事在圆满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钻研相关知识,请教专家,在已有气象数据库基础上,将多种类、多格式气象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再分类、再整合,开发出了交互式气象数据管理应用平台。经过近10年数千次日常天气保障和上百次任务的考验,该平台已成为目前场区气象保障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参加工作至今,汪海涛参与了200余次的试验任务,也获得不少荣誉。每每谈到这些,他总说:“气象预报工作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努力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需要团队高度合作的工作。曾经在这里默默无闻奋斗的气象前辈们留下几十年的气象数据资料,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
气象预报是一项经验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代代气象人的传承和帮带,随着越来越多新同志的加入,汪海涛深觉自己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实现航天梦的道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作为预报组负责人,他将自己的预报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和年轻人分享交流。通过日常针对性训练,全面增强新同志对气象保障工作的认识;不定期组织重大复杂天气研讨,持续提升高原山区气象保障能力;工作之余坚持每月组织文献阅读沙龙,进一步拓宽预报人员专业知识面,争取每位同志都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程胡华:把高学历转化为高能力
因为在团队中专业最强、学历最高,程胡华被大家尊称为“博士”。201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便来到气象室一直从事气象预报保障工作。
履历漂亮、学历高,程胡华原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他背上行囊,远离城市踏上了去往山沟的道路,这一待,便是数十载。深入工作一段时间后,程胡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和价值感。当看到一次次试验任务圆满成功后,他感觉内心有一股火焰在剧烈升腾:“这是一份光荣而伟大的事业,虽默默无名,但逐梦航天的征程上必刻着属于我们的荣光。”
为提供更准确及时的气象决策支持,程胡华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不放过任何能提高预报准确率的方法。他经常阅读国内外最新专业文献,紧盯技术发展前沿。随着试验任务对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要素预报的日益苛刻,程胡华意识到提高预报水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经过长期的积累、钻研,他研究出了大气密度及高空风预报模型,发明了“相似偏差订正法”等多种方法,这些研究成果均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大幅度提高了预报能力。
每次试验任务,无论是否自己负责,程胡华都乐意帮忙调取数据、编程出图,遇有技术难题,他虚心请教、搜集相关材料,致力寻求解决方法。这些年,他先后荣获各类奖励十余项,从院校博士到一线工程师,他把高学历转化为高能力,成为中心的一名业务尖子。
卫甜:地方人才成为航天精英
每逢假日,总有那么一拨人坚守岗位,枕戈待旦。2021年的国庆黄金周,气象室的办公室内穿梭着一个瘦削的身影,测雨量、发短信、看模式、出预报……从早忙到晚。“室里外地人多,难得长假正好可以让他们回去一趟。”进入单位的第一个假期,工程师卫甜便主动申请值班选择留在山沟里。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一批批怀揣着报国志、航天梦的年轻人投身航天伟业。卫甜便是这浪潮中的一员,她于2021年2月成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分子,6月来到气象室成为预报岗位工程师。在她看来,假期值班是预报员的日常,选择节日“逆行”,既是岗位的需求,也是责任在心的坚定选择。
当时,丈夫带着5岁的儿子驱车近500公里来单位陪她,却不承想,每天自己还没起床她便去了办公室,忙到天黑才回到宿舍。“家人第一次来,本应是我带他们熟悉环境,结果每天却是他们打扫宿舍,弄好了饭等我回来。”卫甜惭愧地说。
说起卫甜,大家对她称赞有加。出生于临汾的卫甜,2012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临汾市气象局成为了一名业务人员。上班8年,卫甜已拿到大大小小40多个荣誉,成为单位年轻一辈中的拔尖人才,她是地方事业单位的女台长,曾获“三晋技术能手”“三晋英才”“五一劳动奖章”。然而有着更高价值追求的她,放弃了曾经的荣誉和自己科级干部的身份,义无反顾地走进该中心,成了室里多年来唯一的女气象负责人。
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追求;变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热情。进入新环境的卫甜,立刻感觉到了工作上的不同,于是她挽起袖子,谦虚请教,埋头苦学,经过短暂的适应,便上手工作。由于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室里同事都喜欢跟她讨论专业。面对咨询,她从不厌烦,愿意把自己在地方好的经验带到工作中,与同事共同分享、探讨。新入职的同事喜欢听她讲解如何做出预报,于是她便从看什么资料到怎么做出合理预报,给大家细细讲解,虽也入职不久但已俨然一副帮带师傅模样。到岗半年,她已独立负责试验任务5次。
一次重要任务,当时工作节点要求场区不能有雷暴天气,但负责预报的卫甜敏锐地发现,在场区上游形成了一条带状回波,而且还在不断加强并向场区靠近。这个情况让任务负责人焦虑不安:要知道,如果带状回波继续加强,就有可能出现雷暴、降雨,将极大程度影响任务成功。紧要关头,卫甜根据以往工作经验,从雷暴形成三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运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向大家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解释,并与同事会商后得出结论:带状回波会在场区附近减弱,不影响任务正常推进。果然,两小时后,回波在靠近场区过程中逐渐减弱消失了。面对赞誉,卫甜谦虚地说:“虽然预报是概率事件,不可能100%准确,但作为预报员,就必须敢于用扎实功底和经验做出结论及订正,尽可能做到最优,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也正因扎实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入职仅一年,卫甜便成为单位独当一面的女将。

山西晚报记者郭卫艳通讯员成子龙毋殿翔张中会王柯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