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从闹市到乡村山西非遗就在您身边

时间:2022-07-12 17:21:51 来源:山西晚报

20220712_76373b7295efb4855647910235feddab.jpg

20220712_43192f2a1f3eee11228e72c8c0df59f2.jpg

20220712_b9e78c667fe7f41730098b8d7636304d.jpg

20220712_284dff28bbf516ebca9d80bc4210ba0b.jpg

20220712_cc3a0927ea77cab74d39164864b6590d.jpg

20220712_9d8f2d22ad6aa0e0376f1ca3f9f322ab.jpg


山西晚报讯7月9日,“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第二站活动走进太原非遗小镇——小店区刘家堡村。琳琅满目的非遗实物和精彩的非遗表演吸引了外来游客和本地村民的驻足围观。在现场,大家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聆听山西非遗背后的故事,感受山西非遗的多彩魅力。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晚报全媒体平台还通过全网直播的方式,和广大网友一同分享了这场山西非遗大秀。
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百姓中生根发芽,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山西晚报社联手策划推出“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社区,以全媒体探访的形式,带大家欣赏非遗文创、观看非遗技艺、品尝非遗味道,全方位感受山西非遗的精彩。第二站活动由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刘家堡村给予了特别支持。
作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家堡村的文化底蕴可不是一般的深厚。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原文化部于2010年6月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包括晋中市所辖全部的11个县(市、区),太原市所辖小店、晋源、清徐、阳曲4个县(区),吕梁市所辖交城、文水、汾阳、孝义4个县(市),共计19个县(市、区)。山西省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约1/3分布在该保护区内。
历史上,刘家堡村是明代大学士王琼的故里,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王姓族人的发源地。近年来,刘家堡村发力挖掘农耕文化、非遗民俗文化,聚集能工巧匠、把非遗乡韵融入田园风光,打造出“非遗一条街”,实现了山西非遗的活态传承。该村目前入驻的非遗优质项目包含千层底传统制作技艺、太原传统漆器手工制作、傅山秘制卤肉制作技艺、西华门舞狮、衣礼汉服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中国传统绘画雕塑艺术、太原剪纸、老墨木雕传统手工技艺、穆府老膏药制作技艺等20余个,已形成可观赏、可感受、可学习、可消费、可体验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第二站现场活动的举办地选在刘家堡非遗一条街旁的小广场。这里,一边是风景如画的田园景致,一边是布满彩绘的风雅小院,不少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坐落于此。当天,国家级非遗项目太重鼓乐、省级非遗项目西华门舞狮、区级非遗衣礼汉服团队进行了现场表演,市级非遗项目妙艺堂葫芦、梅艺漆坊、神针火疗法以及区级非遗项目古法陶艺、穆府老膏药等的传承人在现场展示了非遗技艺,现场观众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互动,场面热烈。
山西金牌导游王瑾、刘家堡村金牌导游吴力军还通过联袂搭档、实地走访和线上直播的形式,带大家走进刘家堡村多位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倾听他们讲述山西非遗背后的故事,随行的观众还在梅艺漆坊工作室制作了水拓漆画扇子,在见初陶艺工作室体验了制作古法陶艺,在妙艺堂葫芦工作室体验了葫芦烙画工艺。大家通过实际动手的方式,收获着快乐,感受着山西非遗的魅力。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称,非遗的生存空间在繁华闹市,也在美丽乡村,此行,“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的脚步从城市走到乡村,力求通过丰富的形式,让山西非遗走近更多百姓身边,连接更多人的现代生活,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探访
非遗小镇里精彩非遗项目散发别样魅力
7月9日,“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山西晚报采访团成员走进刘家堡村,探访非遗小镇里的非遗项目,用纸笔用镜头,用心用情,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别样魅力。
梅艺漆坊:守正出新让传统漆艺焕发现代魅力
在盛满清水的大方盘里,轻轻滴落几滴不同颜色的漆液,漆液渐渐随水波自然晕开,用嘴吹动后,色彩流动呈现出更加美丽的画面,抓住心仪画面的瞬间,将白色扇面浸入水中并迅速拿出,一面素雅的水拓漆画扇子便完成了,前后不到一分钟。活动当天,在梅艺漆坊工作室,大人、小朋友们纷纷排队,争相要“上手”做出自己的专属扇子。“我要绿色和黑色的漆液,再少加点蓝色漆液吧”“我想要亮点的色彩,用橙色和绿色应该不错吧”……梅艺漆坊工作室的“掌门人”郭喜梅一边热情且有耐心地指导着大家,一边为大家科普着漆器工艺,“优质的天然生漆通过我们传统的技艺,可以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和肌理。”《只此青绿》《晚霞》《水墨中国》……现场,大家在水中用漆液发挥着自己的奇思妙想,体验完后,不少人根据成画给自己的作品取了名字。太原金太阳小学三年级学生田济仏在妈妈的陪同下,与几个同班同学在梅艺漆坊体验了水拓漆画扇子,“真好玩!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水拓漆画,好神奇,水拓漆画看似简单,但是想要好看其实还挺难的”,田济仏通过体验见证了古老漆艺的精美和神奇。“大漆,可以厚重,亦可轻盈。”作为太原市传统漆器手工技艺的传承人,郭喜梅表示,专注漆艺数十年的她正在尝试把非遗传承的落脚点回归到服务百姓现实生活上,让太原漆器传统手工技艺兼具实用与美感,让大漆绽放更加千彩万华的现代魅力。例如,郭喜梅一改过去大漆只留存在硬物表面的传统,尝试将大漆用在丝、绢、棉、麻等新材料上,用大漆制作帽子、衣服、丝巾、窗帘、手包等的图案,设计出一批颇受年轻群体喜爱又兼具实用性的漆艺文创产品。
衣礼汉服:以衣为语传递汉服千年文化
深巷之中,广袖飘飘;田野之畔,衣袂摇摇。身着汉服的女子翩跹起舞,刹那间,诸位游客仿佛已经置身烟雨江南……当日,刘家堡村的这场汉服秀惊艳众人,“衣礼汉服”也走到了大家面前。
衣礼汉服,是山西首个传统汉服品牌,传承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主要从事传统服饰的研究、设计、制作、销售。其创始人兼设计师罗春林是山西省民俗博物馆礼仪顾问、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位于刘家堡村的衣礼汉服工作室中,有官服、礼服、深衣、襦裙,琳琅满目的汉服款式华丽儒雅、飘逸洒脱,吸引游客欣赏和体验。
“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汉服,一针一线,都是跨越古今的对话。我们穿汉服不仅是为了好看,更要明白华夏儿女几千年来寄托在这件衣裳上的华夏精神。”罗春林说道。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素以“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和“丝绸之国”闻名于世。汉服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服饰。
神针火:走过古今针与灸的神奇结合
看似不起眼的一截小木棒,在高文义的手中却化身为神奇之物,帮助患者摆脱病痛。
当日,在刘家堡神针火的诊室内,山西晚报记者近距离感受了这一市级非遗项目的神奇。只见一截约20厘米长的小木棒,一头包裹着麻布,麻布中就是高文义独家调制的药油。药包被点火之后再快速熄灭,高文义手持这截小木棒,用尚有余温的药包开始在患者腹部稳稳游走。“开始的时候感觉肚子上一阵热乎,慢慢地,这股暖流就开始往身体其他地方走了。每次做完治疗,都觉得浑身松快。”躺在治疗床上接受神针火疗法的老人说道。“这‘一木一油一麻布’就是神针火操作工具的构成。一木,多用桃树枝;一油,则是秘制药油,配取十几味中药,熬制而成;麻布药包,根据不同病证,配制组方,因人而异。”高文义介绍道。
神针火这一传统疗法历史悠久,属“针”与“灸”的合治法,火气和药气直达病灶,在排出湿寒过程中,有一种针刺的感觉。李时珍是神针火的发明创始人,《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
高文义是太原晋祠镇人,也是神针火第十四代传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医,直到1996年,父亲将神针火技艺传授于他,遂开始潜心研究神针火技术。20余年来,高文义一边用心传承,用这项非遗技艺救治患者无数;一边积极传播,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把这项历史悠久的神奇中医诊疗技术教授给更多喜爱中医的人。据了解,现在师从高文义的学生已经遍布国内多个省市,人数逾千。
穆府膏药:坚守初心16道工序精心炼制
一口小铁锅慢火熬制,经16道工序制作而成的穆府老膏药,吸引着许多人慕名前往。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穆府老膏药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穆悦峰,对原有膏方进行了优化改良,使膏药的实用性得到提升。
穆府老膏药精选红花、龟板等32味名贵中药材,承袭中药古法之工艺,结合现代制造技术,在传承古方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生产穆府老膏药系列产品,将国医国药事业传承发扬。据了解,穆府膏药传自其先祖穆尔察(穆尔扎氏)得自宫廷之秘方,此方早年名为金丝膏,后经祖太爷穆正传承,后世不断改良,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膏药严格按照古方记载制作工艺,经选材、炮制、熬汤、浸泡、晾晒、退火毒等16道工序精制而成。其膏体乌黑透亮,一掀开穆府膏药工作室的门帘,阵阵药香扑面而来。
穆悦峰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该工作室的主要产品穆府老膏药,已获批为区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一款产品——穆府滑膜膏已获批为市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重鼓乐:锣鼓声声“震”响世界各地
“咚咚锵锵”“咚咚锵锵锵”……一阵阵激昂的鼓乐声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上下翻飞的指挥旗、中气十足的口号、铿锵有力的鼓乐,现场观众不断赞叹:太重鼓乐名不虚传。
表演结束后,采访团在太重鼓乐金鼓园见到了太原锣鼓传承人张爱仙。“今天的表演曲目是《钹舞飞扬·普天同庆》。”张爱仙介绍,太原锣鼓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钹为主。“可以看到,队员们的钹左右开弓,随鼓点上下翻飞,快速旋转、以钹生‘花’。”据了解,太原锣鼓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激越时如排山倒海,万马奔腾,雷霆万钧之势,舒缓时如涓涓小溪,惊鹿踏雪。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悦耳之声、铙钹飞舞,如江河大潮、浊浪排空,似阵阵春雷、震撼大地。
在太重鼓乐金鼓园内,采访团看到了太原锣鼓走遍三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多次参加全国及山西省各类赛事并获得大奖;连续8年出访美国;远赴加拿大、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国家进行鼓乐文化交流,被誉为“来自黄土高坡的天地震撼”……据张爱仙介绍,太重鼓乐金鼓园打造了集非遗文创、研学、培训、体验、展演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太原锣鼓的独特魅力。
西华门舞狮:文武结合留住老太原社火记忆
“庙前街铁匠巷踩跷子,西华门的狮子下崽子”。这是上个世纪太原城内家喻户晓的一句民谣,说的是过去太原城里闹社火时的著名项目。“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钟楼街、刘家堡村两站的活动现场,作为开场表演的西华门舞狮赢得现场观众一片叫好声。
走进刘家堡村西华门舞狮馆,一面墙上满满悬挂着神态各异的漂亮狮头道具,非常震撼,几个年轻小伙子正在馆里进行日常训练。西华门舞狮兴起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太原著名的民俗表演艺术,2018年入选省级非遗。西华门舞狮的创始人是家住太原西华门街的一位裱糊匠张壁,他借用独特的工艺巧妙制作狮子头,并引用“麻织工艺”编制出狮子衣,之后唤来几位街坊要好,便挂起了“西华门狮子会”的牌匾。西华门舞狮表演有跑场子、游四方、立身抖毛、横打滚、戏彩珠、登天台、滚绣球、过天桥、母狮下崽、谢幕,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母狮下崽”,表演风格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红火热闹、妙趣横生。
舞狮是我国民间期盼丰年盛世、渲染喜庆吉祥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素有南狮北狮、文狮武狮之别。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太原西华门的舞狮属北狮文狮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文武结合之势,既有文狮的细致,又兼有武狮的豪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葫芦烙画:工艺革新非遗产品融入美好生活
从形象精美的工艺品,到烟斗花瓶等生活用具,在他的手中,以葫芦为“纸”,以烙铁为“笔”,细细勾勒,无论是写意山水,还是人物肖像,当平凡的葫芦披上了烙画的外衣,便有了新的生命,他就是陈氏葫芦烙画第四代传承人——陈胜。
葫芦烙画又称烫画,烙画匠人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等手法,还可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山西的葫芦烙画享誉全国。
在刘家堡村的妙艺堂里,大大小小的葫芦琳琅满目,在陈胜的精心设计下,清新古朴的葫芦焕发新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韵味。“葫芦种植历史悠久,那时是用作盛酒、水的器具,就是咱们说的瓢,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工艺品。到了现代,制作工艺不断革新,葫芦已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拿我们妙艺堂来讲,工艺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烙画之外,还有针刻、雕刻、押花、彩绘等等。”不善言辞的陈胜说起葫芦烙画来滔滔不绝。
活动现场,陈胜还拿起“画笔”进行了演示,并邀请一位参观者现场体验。“烙笔的温度、运笔的速度和力度都很关键。”陈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作画时要一气呵成,稍有停顿和迟疑,就会出现颜色过深或过浅的现象,影响整个葫芦的美观。”
山西晚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各种工艺摆件,这里还有葫芦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品,灯具、茶具、打火机、手提包……无一不设计精巧、美观实用。“葫芦最早的时候,就是生活用品,近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工艺美术生活化。咱们这次的活动举办得好,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非遗在身边’,‘非遗’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应该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希望我的葫芦也能更贴近生活。”陈胜说道。
见初陶艺:从泥到瓷一捧泥土烧出多种精彩
盘子、碗、杯子,都是人们身边的日常用具,但在见初陶艺,这些日常用具却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年少时与泥土结缘,师承水既生先生,创始人王学强沉浸在陶艺世界里,用心雕琢出每一件作品。“这里不仅有各种精美的陶艺制品,还能体验从泥到瓷的神奇过程。”武美荣是王学强的学生,据她介绍,做一件陶瓷,工序十分复杂,化浆、陈腐、注浆、修坯、打磨、素烧、上釉、高温烧成,成为最终成品。“从一块块泥巴变成精美的瓷器,这真的是件很神奇的事情。”
在整场探访活动中,这里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地方,“玩泥巴”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拉坯的时候手要稳,转速也不能太快。”活动现场,多位小朋友现场体验陶艺制作,一块块泥巴变化出不同的造型。据武美荣介绍,这里的泥选取的是山西本地的高岭土,洁白而细腻,具有很好的可塑性。
成型后的坯体,上釉是关键,武美荣为大家展示了这里的天然釉。很难想象,一桶生活中常见的黄土色液体,通过古法技艺烧制,竟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据了解,目前,王学强老师有4款釉色已经申请了专利,其中老黑釉和香灰釉是他的代表作,老黑釉温酒壶和香灰釉茶盏,是这里最受欢迎的作品。一捧泥土、一团烈焰,多年的匠心坚守,铸造了山西陶艺的精彩。
花絮
非遗表演+技艺展示老手艺“出圈”聚人气
第二站刘家堡村非遗小镇的活动不仅接地气,还有着超高的人气。不管是本地村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对现场的非遗表演和技艺展示赞不绝口,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着现场的热闹景象,老手艺一下成了现场火“出圈”的网红。
非遗小镇上,人们对非遗的热情从一言一行中流露出来。7月9日9时许,市级非遗项目妙艺堂葫芦、梅艺漆坊、神针火以及区级非遗项目古法陶艺、穆府老膏药等展示摊位陆续亮相,形态丰富的漆艺作品、工艺精美的烙画葫芦、造型考究的古法陶艺等展位前已聚集了不少观众,他们一边欣赏着美丽的非遗展品,一边和非遗传承人唠起了嗑,“活动啥时候开始”“这个之前没见过,是您最近的新作品吧”……
10时,展演活动在大家的期待中拉开帷幕。省级非遗项目西华门舞狮表演展现了北狮的雄健惊险、憨实质朴,起卧爬滚刚柔并济,闪展腾挪绝活频现;国家级非遗项目太重鼓乐团队将巨鼓金钹完美结合演绎得淋漓尽致,10余名队员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舞出了铿锵节奏、喧天气势;区级非遗衣礼汉服表演给整个现场增添了一抹悠然自得,表演者身着飘逸的汉服,变换着展示动作,几分钟时间将观众们带入了诗情画意的世界。每组表演结束,现场观众就边鼓掌,边以一声尾音超长、分贝超高的“好”字回应。
周末的刘家堡村,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演和互动,让村民大喊着“过瘾”,也让游客直呼着“稀罕”。带着妻儿前来游玩的太原市民李先生在现场看得格外专注,“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能碰上这么红火热闹且有文化内涵的活动,我们全家人对现场的非遗展品都很稀罕,这些老手艺真是得好好传下去。”
刘家堡站活动现场,新潮的金牌导游流动直播房车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国家导游大师牛刚通过“山西故事·走遍中华”抖音号为网友们推荐着山西非遗好物,太谷饼、吴王猪胰子、山西老陈醋、晋城铁壶、晋礼文创礼品等非遗好物通过线上“出圈”聚集着人气。

08-09版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赵丽娜 张彩云 柴旭晖

1.衣礼汉服展示惊艳众人。
2.西华门舞狮展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
3.在梅艺漆坊工作室,大人、小朋友们纷纷排队,争相要“上手”做出自己的专属扇子。
4.活动现场,陈氏葫芦烙画第四代传承人陈胜拿起“画笔”进行演示。
5.穆府老膏药经16道工序精制而成,其膏体乌黑透亮。
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摄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