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报道 >

躬身行医46年仁心守望众乡亲

时间:2022-10-21 13:21:28 来源:山西晚报

20221021_1ec00c2ffb661f709e33b9bf74bacf0c.jpg


大同市新荣区破鲁堡村,同左公路从村中穿过,被密匝匝的庄稼地“挤”出一道弯,又笔直向西而去。村道边,几个老汉聚在一起聊着天。当63岁的韩向奎经过时,老汉们笑着争先打招呼:“韩大夫,又在忙啊……”
这条往返在乡村诊所和老乡家的路,韩向奎走过了46年,用乡亲的话说:经他手治好的人,数也数不清……
身背药箱一走就是46年
韩向奎当医生,就像是命运给他关上门之后打开的一扇窗。
1959年,韩向奎生于新荣区破鲁乡破鲁堡村,自小聪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69年,10岁的韩向奎突然患上了腰椎结核,钻心的疼痛让他坐卧不宁。为了治病,父母带着年幼的他走了大小无数医院,虽然最终腰病基本痊愈,但脊椎却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形成驼背,并伴随他至今。
由于残疾,韩向奎失去了考高中的机会,只能拿起锄头在地里干起农活。
韩向奎清楚地记得,1975年8月的一天,村支书找到他说,破鲁乡医院要培训一批乡村医生,问他想不想干,他马上就点头答应了。
头顶草帽,身背药箱,穿行在田间地头,韩向奎一走,就是46年。
小医生治好大病
虽然村子毗邻公路,但在很长时间里,村民们生病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而是“去请韩大夫”。
村道颠簸,韩向奎经常骑着自行车,一路暴土狼烟。“韩大夫!”看见他来了,在庄稼地里忙活的村民热情地打招呼。他们聚在地头边,敞开汗衫,等着韩向奎蹲下身,把听诊器贴在胸口。
一个人要顾着村里千余号村民的健康,韩向奎拖着残疾的身体,终日奔波忙碌着。夜里敲门的都是急病,一敲门,全家都被惊醒,更急的人甚至会翻进院子里敲窗户玻璃。大冬天,韩向奎棉袄一披,棉帽一戴,背起出诊箱就往病人家里赶。“在行医之前我看过很多医书,行医后又进行过多次培训,慢慢地对一些常见病症有了自己的看法。我深知病人的痛苦和无奈,所以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是我行医的第一原则。”韩向奎说。
1992年的一天,破鲁堡村66岁的杜老太太突然感到头晕眼花,之后倒在地上不能动弹,家人赶紧将老人扶上炕,接连请来3名医生都说是脑出血,得到大医院才能治。但杜老太太家经济不宽裕,加上路途遥远,家人怕老人有个闪失,最后找到韩向奎。韩向奎马上赶到老人家中,经初步诊断,他怀疑不是脑出血,而是脑梗塞急性发作。韩向奎马上开出对应的药方,让病人家属到医院取来药品给老人输液。次日凌晨4点多,老人醒了,虽然还不能说话,但这已给韩向奎打了一针“兴奋剂”:“方向对了!可以按照既定程序继续用药。”接下来的7天,韩向奎像家人一样悉心守护在老人身边,直到老人最终痊愈。
乡亲都是他的“心里人”
2009年,韩向奎离开了工作30多年的破鲁堡村,到彭家场村担任村卫生室的负责人。
彭家场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村里大多数是老年人。韩向奎到任的第一天,就循例背上出诊箱开始挨家走访,每到一户,他就细心记下村民的年龄、病史、基础病等详细资料,并且登记造册,帮助村民形成定时检查身体的习惯。
“韩大夫的手机号就是我们的120。”村民刘美云说,为了方便村民看病,韩向奎每次开药,都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药盒上,方便患者随时能联系到他。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韩向奎对村民的就医需求有求必应,随叫随到。46年来,韩向奎骑坏了三辆自行车、一辆摩托车和一辆电动自行车。哪位村民有哪种慢性病,韩向奎都烂熟于心。而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韩向奎向村民提供的大多是免费服务。
村卫生室作为守护村民健康的第一道关,村医的责任不可替代。自从国家大力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来,韩向奎的工作更加繁重了,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百岁老人,都是他的服务对象。韩向奎总是笑着说:“我只是一名村医,只要村民们健康,我就感到非常满足。”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尚铁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wq2giuzqr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