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基金 >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活蒲剧“一池春水”

时间:2022-10-18 13:22:10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20221018_63a7f7769b0383f5c091e0ed99a46895.jpg

蒲剧演员后台化妆。

20221018_d8e85ebf0c7ce85ed37a72b2318b6aa0.jpg

第26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佩花晚会现场。

20221018_7184067232db9085ee962fa53ca886b0.jpg

新创历史剧《忠义千秋》剧照。

20221018_f849c0c82138374b449927a1b75f7b93.jpg

省蒲剧艺术院戏曲班学生日常练功。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剧种,自诞生之日起就名角辈出。2006年,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的低迷,国有文艺院团积攒的体制机制问题逐渐暴露,蒲剧发展举步维艰。为此,运城市委市政府主导,破题改革,以省蒲剧艺术院在运城挂牌成立为标志,走出院团深化改革的务实一步,蒲剧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纪元。

“真金白银”留人才

演员青黄不接,观众大量流失,院团收入捉襟见肘,作为蒲州梆子的源头和流行区之一,运城的蒲剧院团近些年却走入了发展的低谷。
“有一次,邀请临汾的剧团来演出,发现4个演员中有3个都是从我们这里流失出去的。”提起这件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书记王志凯非常惋惜,可面对一目了然的“待遇差距”,他也无可奈何。
疫情的反复更是让剧团发展“雪上加霜”。“往年下乡演出有200余次,受疫情影响,今年目前只演出了7次。”32岁的赵振和妻子都是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二团的蒲剧演员,和他同期毕业的30余名学生中,如今还有20余名坚守在蒲剧表演中。
“能坚持下来,除了热爱还是热爱。”赵振感慨道。
用情怀当饭吃,并非长久之计。2020年12月31日,运城市委将该市蒲剧艺术研究所(原市蒲剧团)、蒲剧教育培训研究所(原市青年蒲剧团)、蒲剧音乐舞蹈研究所(原市文工团)和市文化艺术学校4个事业单位“校团合一”,挂牌成立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在王志凯看来,改革的目的是激发院团的生机和活力,其中的关键便是人才问题。要想留住人才,首先要提高待遇。
为此,运城市委、市政府以省蒲剧艺术院为支撑,提供了“真金白银”式的支持:工资待遇方面,过去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金财政仅保证60%的差额财政编制的人员,享受到全额财政人员待遇,10朵“小梅花”进入“差额财政”行列,150个院聘人员定编定补落实。此外,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单独列支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省蒲剧艺术院的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
“艺术院成立后,很多出走的蒲剧演员又回到了我们行列中。”王志凯很是欣喜。
在“人才”上做文章,赵振也有最直观的体会。之前参赛、申报奖项都需要演员自己关注,全程自费,常常光是录音就得花一万多元钱。“现在,我们院积极鼓励大家投奖参赛,还负担了各项费用。”赵振微笑道。
一桩桩,一件件,这场关于文艺院团的改革,以人才为突破口,为蒲剧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校团合一”育新人

“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练功,为练好一个片段,其中的每个动作、眼神几乎都要重复上百遍。”刚获得“小梅花奖”的省蒲剧艺术院戏曲生薛思甜道出了自己的日常。
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是专门培养蒲剧人才的学校,曾经门庭若市,近些年却陷入招生难的困境,其中,学艺苦、出路难等问题让不少家长“望而止步”。
“毕业之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学,三分之一就业,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流向社会,和蒲剧行业脱节了。”王志凯坦言道。
省蒲剧艺术院成立后,集教学、研究、创作、演出、管理为一体的职责定位,为破解艺校发展困局找到了出口。
“过去的学校教学和真正的舞台表演是脱节的,学生很少有机会体验舞台表演的感觉。”王志凯介绍道。“校团合一”后,剧团中的演员会定期来艺校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排练大型节目、下乡演出时,也会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基础性的角色,实现“以练带学”。
此外,省蒲剧艺术院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运城市7个梅花奖演员全部加入,组建名师传承班,实行了戏曲生免费招录政策。
通过“校团合一”,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将成为剧团的后备力量。“毕业之后先在团里面实习半年,跟着下乡演出积累舞台经验,同时准备考中国戏曲学院,继续从事这一行。”即将毕业的薛思甜对未来已经有了基本规划。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曾经的运城市艺校重获新生。2020年,招生人数首次突破300人。截至目前,省蒲剧艺术院在校生604人,仅去年戏曲招生就达到67人。
在刚刚揭晓的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节目评选中,我省共有9名小选手获得“小梅花”称号。其中,省蒲剧艺术院摘得4朵,为我省之最。

让蒲剧“活”起来,更“火”起来

面对年轻的受众群,传统的蒲剧如何摆脱“老龄化”困境,重获新生,一度是困扰蒲剧人的难题。
“传统选段受众有限,现在会有意识地选择观众喜爱、贴近生活的故事,在剧本创造、道具设计、表演方式上搞创新。”王志凯介绍道。省蒲剧艺术院的成立,汇集了蒲剧发展的合力,也为蒲剧创新注入了动力源泉,一大批精品剧目开始走入年轻观众的视野。
演出一团新创历史剧《忠义千秋》被列入我省重点扶持剧目;演出二团复排提升经典剧目小梅花版《西厢记》受到戏迷热捧,《红白喜事》还融入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内容;演出三团创作排演的《永乐宫纪事》与北京保利剧院签订了全国巡演的合作协议,推出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更是一炮走红,反响强烈。
除了内容的创新,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戏曲的演出模式受到极大挑战,疫情之后,线下演出更是难以为继。为此,省蒲剧艺术院在演出模式上做文章。3个演出团相继组织“红梅报春”“群星争艳”“经典传承”“空中蒲苑”等网络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累计数千万。
院团的演员们也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将自己练功的日常和演出片段同广大戏迷分享。“不少粉丝都是现实中的观众,在家门口就看过我演出。”赵振的短视频账号如今已有万名粉丝,他也时常在评论区和戏迷互动交流。
剧目创作的繁荣、表演平台的创新尝试,如果说这是改革的“专业化”成果,那今年7月,由省蒲剧艺术院承办的“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则让蒲剧拥有了更多的年轻受众,掀起了一阵蒲剧热。
“我们推出的暑期蒲剧培训班,还没有正式推广宣传,就已经人气爆棚。”王志凯说,“特别是针对少儿的兴趣班原计划招16人,最后报了36人……”
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好优秀戏曲文化?作为全省范围内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先行者,省蒲剧艺术院的组建无疑为这个“课题”交上了一份生动的答卷,更为古老的蒲剧艺术发展和繁荣蹚出一条全新之路。(本文摄影:姚小勇 孙鹏 荆荣)

余兰 韩芸铃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wq2giuzqr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