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事评论 >

浑源:产业振兴“破题”乡村振兴

时间:2022-07-22 09:22:01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月16日上午,浑源县的东葫芦头村游人如织,一辆辆旅游大巴排着队停靠在村头,使这个原本如诗如画的小山村平添了许多的热闹。

同一时间,离这里30多公里开外的县城北边,该县黄芪文化园也迎来了今天的第一批客人。游客们漫步于古色古香的文化园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关于恒山黄芪的历史与文化。在黄芪文化园的对面,是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当中的浑源凉粉文化园。

像这样的场景,今年以来在浑源城乡间屡见不鲜。

近年来,在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浑源县坚持将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倾尽全力发挥农村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黄芪和凉粉等产业,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破题点”,闯出了一条产业驱动、惠农增收、全民受益的“以产兴农”新路径。

一条天路,

串起文旅浑源

恒山脚下,一条逶迤盘旋的“天路”盘旋而上。沿途可见山势龙腾虎跃,似云和山相交的“人间天堂”。

这条“天路”是浑源县全新打造的“探岳之旅”乡村旅游线路。该线路以东坊城乡荆庄大云寺、李峪“青铜器遗址”“六郎城”“穆桂英点将台”为起点,绵延近百公里,经过东坊城、青磁窑、千佛岭、王庄堡4个乡镇、25个村庄,一路行来,山川逶迤、树木掩映。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条线路将围绕恒山的多个景点串联起来,带动沿线原本许多交通不便但具有特色的村落发展,真正让浑源的人民都能吃上‘旅游饭’。”浑源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赵涌涛介绍道。

近几年,该县将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深入调研、筹措资金、发展建设,激发起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迎来产业、生态、生活的全面提升。

谈起旅游业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南榆林乡二岭村党支部书记孙愉深有感触:“以前村里人只能种地,一年下来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没人动脑筋发展旅游业,把相关资源都白白浪费了。”

这一现状从2017年开始转变。该村借助县里发展旅游的政策,依托村中的抗日地道、烽火台等资源大搞旅游,村子一下大变样。孙愉说:“这几天村里每天能接待2000名左右游客,村民们都借着这股东风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客栈,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探岳之旅·天路”、二岭村,还有深溪湿地、千佛岭、王庄堡镇……优质的乡村旅游景点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浑源县依托山水资源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后劲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一朵芪花,

结出致富硕果

七月的天,艳阳高照,蔚蓝的天空下,黄芪长势正旺。在浑源县黄芪种植面积最大的官儿乡的山坡上,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芪农又迎来了采摘黄芪叶的季节。他们手持麻袋或竹筐,仔细挑选着适宜采摘的黄芪叶,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入手里的容器中。

黄芪作为该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已遍布10个乡镇。全县宜芪面积39.5万亩,有芪面积28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年可采刨鲜黄芪2500万公斤,每年出口的黄芪逾1500吨,总产业链产值达到了5亿元。以前的“土药材”变成了如今的“金疙瘩”,数以万计的芪农靠着黄芪走上了致富路。

道地的恒山黄芪,离不开勤劳智慧的北岳芪农精心耕种、维护、采挖。黄芪被采出后,就进入了加工环节。恒山黄芪加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并且在传承传统加工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现代先进加工工艺和技术,不断开发黄芪系列产品,延伸黄芪产业链。

“‘皮松肉紧核桃皮,金井玉栏菊花心’,这是恒山黄芪独有的特色……”在中国恒山黄芪博物馆内,讲解员穆文婷正在向来访的游客介绍浑源黄芪的历史与文化。作为黄芪文化园里的场所之一,博物馆的设置不但要让游客了解恒山黄芪的文化内涵,还要挖掘黄芪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此助推黄芪走上高端化、品质化之路。

该园的建设助推了黄芪产业不断壮大,由黄芪衍生出的黄芪羊、黄芪茶等一大批产品,延伸了黄芪产业链条,叫响了恒山黄芪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文化园还直接解决了周围易地搬迁农民153人的就业问题,让黄芪在乡村振兴中帮助更多人获益。

一碗凉粉,

记录乡村变迁

早上6点,当浑源县城刚刚醒来的时候,东大街上一家名叫“大喜凉粉家宴”的店里便传来咚咚的案板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店员们正在切凉粉、剁葱姜、打调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熟练。

店老板叫王存喜,做凉粉生意已经有30年了。他介绍,大喜凉粉算是家传手艺。“当时我的祖母就靠着一条扁担、两个箩筐,沿街吆喝着自家做的凉粉,一挑就是14年。”

彼时的浑源凉粉,大多都还仅限于县城里的人自己吃,销售方式也是最传统的沿街叫卖。会做凉粉的人靠着这门手艺,也能维持生计,但吆喝声却总也传不出这一方小小的县城。

浑源凉粉以“入眼清亮、入手筋颤、入口滑嫩、入胃凉爽”为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块享誉省内外的美食招牌。1978年,王存喜的父亲接过扁担继续传承这门手艺。1992年,这条扁担又传到了18岁的王存喜手中。他说:“时代在变化,浑源凉粉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我们慢慢也跟着沾了光。”

事实也正如他所说。从刚开始的街头叫卖,到20平方米的小摊点,再到拥有5大种类凉粉、60平方米的临街店面,王存喜靠着吃苦耐劳,把马路边沿街叫卖的小营生,做到了如今拥有1000平方米的杂粮加工厂、生意火爆的名小吃店。

“大喜凉粉家宴”的变迁,也正是浑源凉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如今,占地17.6亩的浑源凉粉文化园将在今年落成,这也是该县精心打造的易迁后续扶持产业骨干项目之一。

据了解,该园区建成后,将致力于打造“农业生产—加工商贸—乡村旅游”三位一体的县域经济综合产业体系,形成优质土豆规模化种植、精制土豆淀粉标准化加工、特色浑源凉粉集约化生产、凉粉系列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2018年,于智勇牵头成立了浑源县凉粉协会,并担任法人代表。他说:“小小的一碗凉粉,背后却是一个大的产业。从凉粉原料到莲花豆、豆腐干、辣椒油、熏鸡蛋等相关配料,企业和农户可以联手生产加工,共同发展。希望‘浑源凉粉’的吆喝声越传越远,切实惠及这条产业链上千千万万的农民。”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李晏玮 安兴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