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热点 >

儿时看电影堪比过大年

时间:2022-10-19 13:22:32 来源:山西晚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件大事。儿时在晋中乡村,落后偏僻,文化活动稀少。看电影如同过年,一年也就一两次,最多也就三次。
遇上公社放电影发通知的时候,大队里像开了的锅,即刻就沸腾起来了。这一消息会迅速蔓延至十里八村。空气里很快就弥漫开一种无法言说的节日味道,孩子们欢呼雀跃,大人们喜笑颜开。生产队长会“咣咣”地敲响挂在村头的生锈大钟,通知社员,提前收工。学校也会发出通知,提前放学。
半下午的时候,放映员的身影还没出现,大队部里就挤满了人。等放映员骑着绿色“二八”自行车,出现在乡亲们面前的时候,大家蜂拥而上,有的接车子,有的卸影幕,有的抬机器……不知谁家的孩子,早脱了鞋,光着脚,站在树下,嘴里衔着绳子,“噌噌”爬到树上,把影幕扯挂在两棵大树之间。洁白宽大的影幕悬挂起来,一场大家期盼已久的精神盛宴即将上演。
这时候最忙的是各家各户的大人,乡亲们几乎是统一时间生火做饭。炊烟袅袅,令乡村美如童话。不少家长一边拉着风箱做饭,一边还惦记着电影场的位置,便吆喝着自家的孩子,搬上家中的桌椅板凳,去电影场占位置。孩子们几乎全部出动,很快,电影场正面及两边,被密密麻麻、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式各样的板凳、桌子和椅子占尽。来得晚的,只好迅速跑到影幕的背面占位置。再晚的,等电影开演,有的站在土坡上看,有的爬到柴火垛上看,有的骑在墙上看,有的上树倚靠树上看。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看电影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相距数里的两个大队或村庄,可以同一天放电影,只是需要“跑片”。所谓“跑片”,就是一个村先放映,另一个村等候着。等第一个村放完第一轱辘胶片后,由负责跑片的交通员,骑车飞速把第一轱辘胶片传送到第二个村放映。这样来回跑片和传递,第二个村也就比第一个村晚放映大约一轱辘胶片的时间。1982年,武打电影风靡一时,我与伙伴骑车去二十里外的县城观看电影《少林寺》。看完夜场,集合出城,乘着月光,疾驶在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土路上,月光把身影拉得很长。
90年代后,影院快速发展。乡里建起了自己的电影院,电影场次也由月变周,由周变天;影片范围,亦由少变多,种类齐全。影像厅、投影厅,如雨后春笋,四处皆见。购好票,或三三两两,或集群结队,只需提前十分钟入场,寻位坐下,就可轻松惬意地观看,过去那种东奔西跑与匆匆忙忙早已成了历史与记忆,而那种看电影如过年一般的气氛也早已烟消云散。

马中命(太原)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wq2giuzqr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