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从皖到晋老班长的后人赶来了

时间:2021-10-19 13:21:26 来源:山西晚报

20211019_e6c006053fa80c35128a5d56bd125b38.jpg


“高兴,真的高兴!”10月17日10时,在太原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三休养所门口,一位老人正在焦急地等待一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老人名叫杨崇穆,今年已经90岁了。他17岁参军,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也曾在1951年至1953年之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之前的战友。而他等待的客人,正是他寻找了多年的战友之一、他曾经的老班长贾义元的后人。从1952年分开后,杨崇穆就没再见过老班长。遗憾的是,他的老班长在2008年已经过世。
在2017年,本报曾报道了杨崇穆老人寻找战友的报道,时隔4年,山西晚报记者有幸见证了这场“时隔半个多世纪的重逢”。
迎接战友的后人 他早早就站在大门口等待
因为一直在微信群里沟通,当天9时47分,一听儿子杨林说客人预计还有14分钟就能到达时,杨崇穆老人在家已经坐不住了,来到了第三休养所的大门口等候。
“站这儿干吗呢?”“出来了?”……时不时有路过的人跟杨崇穆打着招呼,而每当有人问起来,他总是带着些许骄傲告诉对方:“我在等我老班长的后人们。”
深秋的早上,虽然有太阳,可太原的天气不是太暖和,为了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杨崇穆老人还是不顾家人的劝阻,提前来到了大门口。要知道,他已经90岁高龄了,好在,老人除了有些耳背,身体很健康。
“从知道他们要来的那天起,我爸就说一定要站在门口迎接他们,怎么都劝不住。”杨林说。而在更早之前,当知道联系到贾义元的后人的那天,父亲更是激动地舍弃了多年来养成的午睡习惯。
杨林和贾义元的后人是在10月11日联系上的,对方一大家子人现在都生活在安徽合肥。本来,双方考虑到路途遥远,贾义元的家人想让一个在山西晋中出差的家人代表全家来看望杨崇穆老人,但后来考虑到其他因素,他们决定全家出动来看望杨崇穆老人。“别说我爸很重视,我和妹妹也必须得重视起来。”杨林说,所以他们不光提前打扫了家里的卫生,还在家里准备了水果、点心,甚至给客人们的伴手礼都提前买好了。“贾义元老伯共有4个儿女,所以我们准备了4个礼盒,里面装着咱们山西的红枣、核桃、老陈醋,也算是一点儿心意吧!”
10时许,杨林就看到一辆中巴远远地朝第三休养所驶过来。“来了,来了。”杨崇穆老人的情绪瞬间有些激动,一边嘴里念叨着,一边朝中巴走去。车刚停好,门还没有开,他更是着急地准备上前,幸好被杨林拦住了。
“杨爷爷好!”第一个下车的,是贾义元的大孙女,也是贾家一行人的“领队”贾婷婷。一听这个名字,杨崇穆立马就抓住了来人的手,因为她不光是这次见面最主要的推动者,还是贾家第一个打电话给杨崇穆老人的。而看着陆陆续续从中巴上下来的客人们,一双双伸过来想要握住的手,杨崇穆一个劲地说:“好,好。”
能让老班长的后人找到 那篇“寻找”报道立了大功
2017年,本报就曾以“抗美援朝的老战友找了好久,你们在哪?”的报道,帮助杨崇穆老人找他的战友们。但当年只找到了一位在山东临沂的战友,此后就再也没有好消息传来。
“这次也算是机缘巧合吧!”贾婷婷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从小,她就知道爷爷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但她对爷爷的故事知道的并不多。前几天,她们一家人去观看了电影《长津湖》之后,她就觉得应该去了解一下爷爷的故事。于是,她和家人就开始查找一些资料。很快,刊登在山西晚报2017年3月23日5版的那篇报道就被他们翻了出来。
“特别巧,我爷爷的名字就排在杨爷爷要找的那些人的名单的第一位。”贾婷婷说,发现这一点以后,她就开始联系山西晚报记者,试图通过山西晚报记者联系到杨崇穆老人。“后来我给杨爷爷打电话的时候,虽然知道他耳背听不清楚我说话,但我能感受到他的那种开心与激动。”
而决定全家出动来看望杨崇穆老人,也是贾婷婷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11日那天,我叔叔家的孩子正在晋中出差,所以我们一 开始打算让他代表家人们来看望杨爷爷。”她说,可是,当天晚上她告诉家里人,说联系到杨崇穆老人时,家里人都特别激动,十几个大人在第二天就全部订好了来山西的机票。“我们是分批次来的,前一天晚上人才到齐,就定好了今天来看杨爷爷。”
“我其实是带着任务来的。”贾义元的三儿子贾国华笑着说,“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我们其实不好请假,但听说我们是要来见父亲的战友,周围人都说,一定要带着杨老的故事回去,讲给我们的后辈听。”
“我们这趟出行,定的主题就是‘红色传承’。”贾义元的三女婿杨槐说,他是第一个在网上找到山西晚报那篇报道的人,也是贾家知道贾义元故事最多的人之一。“我以前只知道老岳父参加过哪些战役,但不是很详细,加上他所在的部队番号可能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掌握的资料很有限。”他说,“好在,通过这篇报道,我们能联系到杨老伯,听他讲讲过去的故事,真的是缘分呀!”
翻着整理成册的过往 他给后辈们讲述曾经的故事
在杨崇穆老人的家里,有一摞大小不一的资料,那是他整理成册的自己的过往以及一些学习笔记。在贾家人到来之前,他就已经把这些资料里和贾义元相关的内容重点标注了出来。
“我以前有个外号叫‘急性鬼’,就是在淮海战役中执行一次爆破任务时,你们的父亲对我严肃批评后留下的。”寒暄片刻,杨崇穆老人就给围坐在他身边的贾家四兄妹讲起了自己和贾义元之间的故事。
杨崇穆是1948年参军入伍的,贾义元当时是他的第一任班长。当时,他们正在参与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总攻任务,贾义元他们所在的排需要组织三个爆破组分头迂回接近敌人的暗火力点。“贾义元班长带领我和张柏良为第一组从左侧前进,快要接近敌碉堡时,被侧翼的敌人发现,封锁了去路。贾班长正在选择有利地形时,我和张柏良同时用冲锋枪对准敌人的射击点放了几个点射,接着我抱着炸药包,正要跃起冲向敌碉堡的期间,被贾班长发现,立即把我按倒在地,正在这时,敌人的机枪集中火力向我们扫射。贾班长气愤地批评我,‘你这个急性鬼差一点儿送了命’。”杨崇穆老人讲到这里时,听故事的人都忍不住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好在有惊无险。
“也是在这个时候,贾班长第一次叫我‘急性鬼’。”杨崇穆说。战斗结束后,在全连大会上,杨崇穆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可出乎意料的是,贾义元首先肯定了他的英勇表现,也指出了他应该注意的地方,并同意了战友张柏良为他请功的提议。“最终,经我们全连军人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党委批准,我第一次立了战功。”杨崇穆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急性鬼”检查、立功的故事就在全连传开了,这个外号也被叫了很长时间。
杨崇穆和贾义元的缘分,还并不止于此。两人虽然在入朝作战时分属到了不同的部队,但一直都有联络,甚至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杨崇穆在病中还曾收到过贾义元的来信。那封信,被杨崇穆称作是“精神食粮”,不仅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最佳的安慰,还让他对后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听完这些故事,贾婷婷不禁感叹:“来之前只知道杨爷爷是我爷爷的战友,没想到他们有这么深的渊源。”而作为贾义元三子的贾国华也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因为几十年来不断搬家的原因,关于父亲贾义元以及那段历史,家中并没有留下很多资料,“能听到杨老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我觉得特别亲切,也特别荣幸。”
30多年前开始寻找 他希望能知道更多战友的消息
4年前,杨崇穆老人联系到山西晚报记者,想要找到自己曾经的战友时感叹:“找一个人可难了!”他是从30多年前开始寻找当年的战友的,但到今年为止,加上贾义元,他只联系到7位,其中4位已经过世。所以,在整个和贾家人见面的过程中,他说得最多的就是“难得”二字,也是山西晚报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
杨崇穆老人在1951年到1953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4师221团通讯连、前线观察所、高机连参加战斗。4年前,他就是希望通过山西晚报找到这个时期的战友。“之前的战友可能都过世了,找到的可能性不大了。”他说,而像贾义元这种在入朝前的战友,就显得尤为难得。
杨崇穆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和战友分别的时候,他和战友们虽然互相留了照片和通信地址,但战友们来自天南海北,世事变迁,很多人的地址都发生了变化。“大部分人留的都是父母或者离家之前的地址,这些地址可能后来都变了,要么可能家人不在了,那些地址也就废弃了。”老人说。
在他保留的战友名单上,共有37人。他把60多年前这些战友们留下的信息分门别类记录下来,其中有照片有原籍地址的13人,有原籍地址但没有照片的7人。在这些人中,有北京的、辽宁鸣冠山的、山东青岛的、广东龙川县的……剩余的17人,杨崇穆老人手里只有他们当年由部队宣传干事拍摄的半身军装照。“贾义元就是排在有原籍地址的第一名,能找到他的后人,知道他的消息,我真的是特别高兴。”杨崇穆老人说。
这些年,杨崇穆老人还没有放弃寻找当年的战友,而那几位已经联系上的战友,他也还时不时给对方打电话,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保重身体。对于未来能不能继续找到更多的战友,杨崇穆说:“有消息就最好了。”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