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报道 >

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改革“山西名片”争相涌现

时间:2022-09-05 13:20:28 来源:山西晚报

20220905_21449249fdadf480b4ddb96f852ba97d.jpg


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教育厅专场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推动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年来,我省教育改革纵深突破。顶层设计更加系统化,新时代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督导等一系列根本性、引领性改革措施密集出台,从公平和质量层面,呼应了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推行,3.7万名公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上岗任教,成为支撑教育质量提升的源头活水。高考、中考综合改革正式铺开,五类主体评价改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效”改革不断深化,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改革等4项经验成为全国“百优案例”。长治“十大行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新旗帜,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的“芮城模式”引起广泛关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晋中方案”成为全国范本,深化教育改革的“山西名片”争相涌现。
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积极推动“双减”落地
到2021年年底,我省各级各类学校达14564所,在校生662.88万人。2011年至2021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70.5%提高到95.7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保持在99.95%以上,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保持在99.66%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88.50%提高到95.47%。
2012年以来,我省系统推进基础教育各学段扩大资源、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推动基础教育从扩大规模、满足基本需求向注重质量、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转变。我省基础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所有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优化布局,解决“城镇挤、农村弱”问题。以县为单位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持续加大公办学位供给,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均规模从2012年的341人增加到2021年的551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普通高中全部消除大班额。建设认定约3000所普惠性幼儿园。
改善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全面改薄”和能力提升工程,在城镇地区落实小区配建中小学校政策,农村地区建设改造1500余所寄宿制学校,新增学位10万余个,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
深化中小学招生改革,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超员随机录取”政策,普通高中实施“阳光招生”,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的60%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普通高中跨县域招生计划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积极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全省2578所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注销,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和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纳入监管平台,实施全方位监管。同时,通过丰富内容、拓展项目,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实现校校全覆盖、时间保障“5+2”。实施城区小学“放心午餐”工程,参与学生数达到7.76万人,帮助家长解决小学生中午接送难、午餐无法保障的问题。
提升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一系列文件,省教育厅制定《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项举措》,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强化劳动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强化教学管理,提升教育质量。目前,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实施新课程。
全面推行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等办学模式改革,覆盖全省学校6000余所,促进中小学校协同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同时,扎实推进考试评价改革,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全面启动中考改革和高考改革。
职业教育
教育品质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明显提高
近十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全省财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十三五”以来,支持职业院校建设了332个实训基地。110个县(市、区)职教中心全部通过省级验收。职业教育品质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明显提高。全省4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级“双高计划”,10所高职院校、50所中职学校入选省级“双高计划”。新建成2所本科职业院校,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
我省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教吸引力明显提高。中职招生人数从14.3万人增加到15.5万人,高职招生人数从10.1万人增加到15.1万人。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类型特色日益显现。
校企合作日益密切,育人功能有效发挥。18家企业、88所学校、107个专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所学校、436种证书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校企协作完成4.8万次技能考试;组建了14个行业性职教集团。
十年来,全省中职、高职院校累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超过200万人,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调整布局结构。大力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和重组重塑,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质量。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推动“双高计划”,带动全省职业学校提档升级。支持本科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和水平。改革职教高考制度,贯通中高职教育,畅通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加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让更多“能工巧匠”走进学校。大力培育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双师型”名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互动,紧密对接我省“产业地图”进一步优化专业体系。围绕服务“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试点行业、试点企业、试点二级学院,着力形成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体系。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德技并修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思政工作方法、途径和模式,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继续实施职业教育铸魂育人工程,建设100个思想教育工作室、1000个特色文化育人品牌、10000门思政微课。
高等教育
两所大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方阵
十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了24个百分点,达到5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全省高等学校总数从75所增至82所,实现了普通本科和高职学校在设区市“全覆盖”。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63.73万人增长至89.08万人,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从2.61万人增长至5.03万人。10年累计为社会输送了本专科毕业生197.75万人、研究生9.46万人,现在我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超过1.7万人,位居全国第8。
十年来,我省深入实施“1331工程”“优势学科攀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等专项工程计划,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省高校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从8.73%提高到24.75%;两所大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方阵;4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20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5个,在没有部属高校的省份中位列全国第5;承担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39项;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大学必修课,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7项,全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跃升。
十年来,我省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山西转型发展需要,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布局、二级院系设置和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推进“四新”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契合度、精准度不断提高,培育建设了52个产业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新兴急需专业247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数量占比达到62%。山西大学固废资源化利用、太原理工大学煤层气合成金刚石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被转移转化,中北大学多项科技成果助力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全省高校承担企事业委托项目数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行动力和协同力显著增强。
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能力素质培训育人能力明显提升
近十年,围绕“管好、用活、建强”目标,聚焦“补充为重、师德为先、能力为本、管理为要、保障为基”聚力发力,我省教师队伍得到全面优化和加强。
全省共有教职工62.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9.5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7.7万人,比2011年增加4.4万人,基本达到了“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生师比,小学14:1、初中10.3:1、高中10.5:1,均高于国家办学条件规定标准,教师队伍数量基本满足全省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持续有效地补充教师队伍,招聘特岗教师29168名,安置公费师范生6946名,定向培养“优师计划”师范生793人,派出“三区人才”支教教师7267名,累计向农村和薄弱学校交流8384名优秀校长和96634名骨干教师,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着力培养“四有”好老师。全省42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96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34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长治市第二中学许军则,全国“最美教师”吕梁市临县特岗教师夫妇张杰、王秀秀,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等7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强化能力素质培训,实施中小学“国培计划”,培训中小学教师100万余人次;实施“省培计划”,培养省中小学名校(园)长、名师等优秀人才600余名,培训省骨干教师1.37万余人次;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校长教师5万人次,建成50个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50个紧缺领域教师技能创新平台、40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育人能力明显提升。
全省域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推出“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晋中模式”、长治市基础教育十大行动等典型经验,为全国提供了样板。晋中改革案例被中央深改办列为2019年向全国推荐的十大案例之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将教师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至高校,突出师德、业绩、能力、贡献考核,坚持向农村教师倾斜,畅通教师多元化晋升和发展通道。
实施高校内部薪酬分配改革、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集中连片特困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等一系列政策,完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长效与联动“两项机制”,117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得到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普遍增强。

山西晚报记者武佳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