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基金 >

关注乡村振兴【生态篇】

时间:2022-09-01 09:20:44 来源:山西日报

20220901_db07f99cd497f25bfc1e267097099916.jpg

20220901_35b0d7fbe8e7eafc3cb4b153c49c37ff.jpg

大禹渡灌区好似一幅巨大的水域生态画卷。兰望极摄

20220901_880b24d7b07e5564bd2669b203ffaf5b.jpg


冬病夏治好 低碳靓乡村

在运城市盐湖区上郭乡上郭村,运城中燃燃气有限公司人员正在给李银凤家的清洁取暖能源设备进行最后的安装和调试。“以前对于清洁能源取暖不了解,镇政府工作人员给我们讲政策,去年村里有人安装了,干净又方便,我家也不再观望,早安装早享受。”李银凤说。今年6月份以来,盐湖区大力实施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在内的“夏季大会战”攻坚行动,而“冬病夏治”,推进清洁能源取暖正是此次攻坚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按照既定计划,在今年10月底前要完成“煤改电”、“煤改气”等冬季清洁能源取暖目标不少于2000余户。
囿于地形影响,盐湖区上空的气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之工业结构偏重,尤其在每年冬季,PM2.5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而燃煤污染是PM2.5主要污染源,要根治燃煤污染,就必须减少冬季散煤用量,加大用清洁能源取暖的力度。
自2018年以来,盐湖区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取暖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减低农村居民清洁能源取暖支出成本,积极推进集中供热、“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取暖方式,实现了农村以煤、秸秆为燃料向以清洁能源为燃料的转变。村民可根据需求调控使用清洁能源取暖、做饭等,生活环境大幅改善。到2021年底,该区已完成改造户数17.7万余户,提高了清洁能源供暖比重。
上郭乡乡长李瑞生说,在政策实施前,村民全靠传统的燃煤方式取暖,每年一到取暖期,各户院子里堆的全是煤,生炉子取煤球、扒炉灰脏不说,半夜还得起来添煤。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放在卧室、客厅的壁挂炉与热风机,室内温度提升快,既高效又节能。现在全乡已累计安装清洁取暖设备4950台,为清洁取暖工作打下了硬件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积极性,对农村地区‘煤改电’‘煤改气’项目,盐湖区在资金上都给予一定的补贴,补贴的资金基本等同于设备成本,村民不用花多少钱。电价则是按照‘煤改电’的电价政策,每月每户用电量在2600千瓦时以内,按照每千瓦时0.2862元执行,超出部分按每度0.507元计算,花的钱不算多,家里暖和又干净。”盐湖区能源局局长肖子淙介绍。

王洁 赵云云

灌区生态优 风景美如画

芮城县大禹渡灌区好似一幅巨大的水域生态画卷。
大禹渡枢纽泵站崖坡上树木郁郁葱葱,鸟鸣声不绝于耳,时有野兔、山鸡从身边不经意跳过,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是常客。
“枢纽站建设之初,三面崖坡上光秃秃的,一片荒凉。”这是老职工南关玉对早期枢纽泵站生态的描述。“在最初开展荒坡植树的时候,坡上没有水,我们就一桶一桶往上抬、一担一担往上挑。为保证所栽树木的成活率,我们架设供水管道,在崖坡上形成能浇、能喷灌的供水系统,使当年所栽树苗,随栽随浇,成活率达到98%以上。”退休干部马正平介绍。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三代水利人坚持不懈做到一年绿化一面坡,使大禹渡枢纽泵站7000余亩荒坡实现绿化全覆盖。大力推进灌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推进灌区水生态环境提升的有
力举措。上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大禹渡黄河旅游事业蓬勃兴起,枢纽泵站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水利旅游景区。2010年,景区被《山西日报》等省内5家主流媒体联合推选为“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不能不到的十个地方”之一。2018年,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禹渡灌区面积达54.62万亩。在推进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以有效的运行管理和完善的政策制度,加快灌区建设和改造的步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灌区供水得到有力保障,灌区内一批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们村之前农作物单一,各家各户除了种小麦就是种玉米,随着灌区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苹果、桃、杏、樱桃、大棚桑葚等特色农业应势而生,田间环境更美啦,村民腰包更鼓啦。”古魏镇太安村村民任守鹏望着自家的桃园说。
大禹渡灌区内林茂粮丰,花果飘香,生机盎然,美丽的田园风光好似江南,东垆乡党委书记姚炎斌这样描述道:“一望无际的黄河滩涂,春天繁花似锦,夏日麦熟杏黄,秋至五谷丰登,冬来碧野如毡。”

姚姬娥

任重天然大氧吧 羡煞外地人

眼下,平顺县境内满山翠绿,连翘报喜,沙棘丰收,一片生机。平顺县地处太行山区。“我们这儿的土地相对比较贫瘠,过去‘种地种到山尖尖,种一坡收一箩’,年年辛苦却挣不下几个钱。现在我家的山地全部种上了连翘,一年夏季摘青翘、秋季摘连翘、冬季摘老翘,全家人仅此一项就收入5万余元。”虹梯关乡西井山村的王青刚在西井山上边采摘连翘边介绍情况。
近年来,平顺县不适宜植树造林的山头都种上了连翘和沙棘,连翘浑身是宝,叶子可制茶,果实可入药,被百姓称为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如今,该县的百姓仅采摘连翘一项,每户年均收入1万余元。此外,秋收过后漫山遍野的沙棘已经成熟,农户采摘沙棘的收入户均也在数千元。种植连翘、沙棘等中药材让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东寺头乡桑家河村护林员郭文慧说:“当上护林员,家门口上班,每年工资有8000多元,还不耽误摘连翘、采沙棘,家里收入没问题。”
“种植连翘和沙棘,让全县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长治市生态环境局平顺分局局长张华胜说。如今,这里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鸟更多了、空气也更清新了,到平顺县旅游、度假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迁居到这里。江苏籍的小藏,前些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平顺县开了个汽车修理厂,现在他不仅生意越做越好,而且全家落户于此,他说;“平顺是个天然的大氧吧,我主要是相中了这里的青山绿水和纯净的空气。”

秦旭东

给乡村美颜 促经济发展

初秋,走进大宁县三多乡川庄村美丽乡村建设施工现场,新建的停车场已接近尾声,广场的花砖铺设紧张施工,公共厕所正在封顶,水泥泵车不停轰鸣。川庄村党支部书记贺永强说:“我们正在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就是通过打造特色乡村品牌,改善村子环境面貌,拓宽村民致富途径。看到自己的家乡天天在蜕变,大伙儿心里特别高兴,也认识到,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给村民带来真正的福祉。”
川庄村地处吕梁山南麓、义亭河岸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大宁县的“南大门”。该村从去年被确定为县“纵线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的美丽乡村以来,立足当地实际,大胆先行先试,把产业创新型发展、共富模式作为发展目标,着力打造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新型产业文化与农民致富互促双赢的新模式,进一步挖掘农村的生态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大家团结一心,积极参与,在用水、用电和宅基地征用、房屋拆除等各方面都全力配合,人人都愿意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稳扎稳打推进各项建设有序进行。
“美丽乡村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既要突出乡村特色,还要积极推动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川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结合村内的昕宗酒厂,通过建设系列酒主题景观及酒主题工坊,以多样化产业带动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同频共振、逐步发展,真正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让农民在‘美’中获益,实实在在地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大宁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尉林平说。
川庄村正在实施打造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预计10月份全部完工,那时这里就会处处闻酒香、山水伴您行,民俗氛围浓,知青忆乡愁,吃上农家饭,住上农家屋,唤回越来越多的思乡游子,通过给乡村“美颜”促进经济发展,让村民吃上“生态饭”。

侯耀强 薛锐倩

改善水生态 农户多受益

8月8日,在大同市云冈区西韩岭乡谢店村的农田里,埋在土里的滴灌带将水和肥料精准送达玉米根部,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和施肥。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长期以来,云冈区干旱少雨、土地灌溉条件不足、水资源匮乏。2020年,云冈区的土地膜下滴灌试验示范工作在谢店村拉开了帷幕。“通过土地整理、新打机井、铺设管道、配套水井设施等达到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技术条件,再由村种植大户带头示范,当年就看见了效果。以前1亩地能打450公斤玉米,现在亩产750公斤以上。”谢店村村委会主任张富贵说。亲眼看见了地里的变化后,谢店村村民纷纷主动要求在自家田里用上新技术。全村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面积从最初的2000亩扩大到了今年的4500亩,每年增加粮食产量100万公斤,人均增加收入1400元。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技术的示范效应还在云冈区不断扩散,过去干旱严重、水资源匮乏的村子纷纷学起来、用起来。“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种地,真是不一样了。”口泉乡小营村党支部书记周日幸也在村里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技术。“这个技术自己用起来更有体会。以前浇1亩地需要60立方米-80立方米水,现在只要15立方米-20立方米水,而且浇水的时间也缩短了。现在,大伙儿都盼着丰收那一天呢。”周日幸说。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明显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明显增强,农作物一般增产10%~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云冈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虎介绍,随着膜下滴灌水肥一体技术规程逐步形成,云冈区还制定了综合运用抗旱品种(良种)、地膜覆盖、水肥一体等种植技术方案,为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战军

昔日盐碱滩 今日稻花香

初秋时节,在新绛县龙兴镇娄庄村的田野里,生态治理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一望无际碧绿碧绿的稻田里一群群白鹭和苍鹭尽情嬉戏,湿地里朵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在蜂蝶的袭扰下,在阳光里妖娆着。
娄庄村曾是新绛县的一个贫困村,全村8000亩耕地中,盐碱滩地就占了3000多亩。村民曾在盐碱滩地里试种过小麦和玉米,但总归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青蛙叫,长草不长粮”,常常颗粒无收。
从2018年开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以稻治碱,变废为宝,产业脱贫”,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致富道路。“当年,村里利用带回来的水稻种子试种了20余亩水稻,经过努力,试种成功,每亩地可产500公斤,品质和口感都非常好。真没想到,盐碱地也长出了粮食。”当年引导村民种植水稻的村委会副主任张高平说。
从2019年起,娄庄村趁热打铁,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利用扶持资金先后完善了农田的进排水系统,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如今,娄庄村建成了现代化水稻育秧基地、稻田养殖基地,实现了一条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等完整的水稻生产线。水稻种植面积达1268亩,年产值达45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生产村(下图)。
村民王勇军是种植水稻的大户,他种植的50亩水稻去年收入了20万元。他说:“去年秋汛中,许多庄稼都减产或绝收,而水稻却没受到大的影响,生态革命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卫世新 李萍

点评
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生态振兴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不论是推进农村清洁取暖、人居环境整治,还是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特色产业,我省各地以良好生态为支撑,坚持绿色兴农富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事实证明,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产业就会变成“摇钱树”,美丽乡村就能成为“聚宝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以生态振兴为引领,聚力打造乡村产业新引擎,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让广大乡村既添生态颜值,又增经济价值。
良好生态也是生产力。如何让农民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发生态财,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答案就是立足优势、找准位置,因势利导找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夯实农村生态产业基础,全力打造“生态+”发展模式,努力形成“一县一优势、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以生态振兴巩固拓展扶贫成效,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充满魅力和希望的一方热土。
绿色的生态画卷,农民是画中人,也是执笔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持续让农村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既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人居环境痛点难点;也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倾听农民的声音、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政府决策与农民期盼精准对接,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
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筑牢生态屏障,补齐生态短板,厚植生态优势,一步一步把昨天的“不可能”变成今天的“可能”,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农村绿色画卷定能渐次展开,成为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样本。

李慧勇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