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石窟寺9场直播里穿越时空梦幻联动

时间:2022-07-21 17:21:03 来源:山西晚报

20220721_b1e58106802ba276b80f1ac2f91c3640.jpg


山西晚报讯(记者武帅)7月20日,从云冈研究院传来消息,由云冈研究院和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牵手云冈”大型直播活动圆满收官。直播活动自6月29日开启,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石窟寺联动,共推出9场直播,展现了北魏时期民族融合,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壮丽图景。
第一场直播,云冈研究院研究员王恒主讲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石破天惊的壮丽篇章。王恒介绍,“昙曜五窟”指的是云冈石窟西区窟群的五所洞窟,第16窟至第20窟,是北魏开凿最早的五所皇家洞窟。开凿时间为公元460年左右,属云冈石窟第一期工程,是云冈早期造像的典型代表,因其与《魏书·释老志》中僧人昙曜建议北魏文成帝“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的记载颇为吻合,故定名“昙曜五窟”。其中,第20窟因前壁坍塌成为“露天大佛”,让人可以直观地看到大佛容貌,从而蜚声在外,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性造像。“随着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的相互融合,昙曜五窟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王恒说。
第二场直播,云冈研究院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讲述云冈石窟第5、6窟,探秘真容巨壮、世法所希。王雁卿介绍,第5、6窟位于中部窟区的东侧,开凿于云冈石窟二期,云冈石窟建设也在此时达到鼎盛时期。两窟之间以及第5窟东侧和第6窟西侧均雕刻有高塔,三塔耸立,中间为窟门,形成“三塔两窟”的面貌。第5、6窟为一组双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建的木质阁楼。阁楼除了具有佛殿功能,还起到了保护作用,保持窟内温度、湿度的相对恒定,这也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较好。
第三场直播,云冈研究院博物馆馆长赵昆雨分享北魏政治光影下的云冈“五华洞”。赵昆雨介绍,“五华洞”是云冈石窟第9—13窟的俗称,因清代重施彩绘、异常华丽而得名。其中造像雍容华贵、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建筑、雕刻、音乐、舞蹈、书法和历史的珍贵资料。第9、10窟为双窟结构,窟前列八角柱四根,是汉魏以来中国宫殿建筑的艺术再现,“金楹齐列,玉舄承跋”,是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体现,也是了解汉魏宫殿建筑的重要参考。第11、12、13窟为一组洞窟,第11窟东壁上层太和七年(483年)造像题铭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书体端朴高古,寄巧于拙,为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第12窟俗称“音乐窟”,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第13窟为穹窿窟顶,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
第四场直播,云冈研究院研究员刘建军围绕云冈石窟第3窟,揭秘石窟开凿技术。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刘建军介绍,在对第3窟进行考古调查后发现,从北魏开始,唐、辽、金等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建活动,遗留下许多重要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北魏时期重要的宗教活动都在山上进行,辽金时期的寺院都盖在了洞窟前面,因此第3窟废弃后,保存得依然很好。关于洞窟未完工的原因,一般认为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关。
第五场至第八场直播,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专家对龙门石窟进行讲解分享。最后一场直播由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以对话的形式,为这场穿越时空、跨越山河的“梦幻联动”画下句点。“云上龙门牵手云冈”系列直播活动圆满收官。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表示,云冈石窟作为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是引领和推动北朝石窟佛寺建设高潮的样板,包括龙门石窟在内的多处石窟寺皆深受其影响,对石窟寺的推广、雕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石窟寺又是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见证。
文化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此次“牵手”直播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国石窟寺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石窟寺考古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提供发展新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