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报道 >

永和梯田种出红彤彤的农家生活

时间:2022-07-27 09:22:40 来源:山西晚报

20220727_9410b22c8aad133d2a898c704b965e5e.jpg

20220727_e5bac147fa1713758395e00403ba8165.jpg

20220727_8f999379ea7a74d289336d3ea09dfabd.jpg


从2010年起,永和芝河源头的高山上开始了“坡改梯田”,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昔日贫瘠的山坡地,蓄养了水分,保住了土壤,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每年几百万吨的泥沙不再流入黄河。
永和也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将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
永和农民在梯田里算了一笔账
段交平坐在马路牙子上,望着远方的高粱地。
整座山坡都被改造成了宽大的梯田,高粱种在层层梯田里。县里说,这片梯田有6.7万亩,是华北最大的梯田。
段交平不知道这么具体的数字,他只知道,这片梯田跟自家的坡地只隔着一条渠。“听说明年我们村的地也要改。”段交平的话里带着期许。他家住在永和县坡头乡兰家沟村,与他们村紧邻的呼家庄村的土地,2021年进行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原来无法进行机械作业的窄条条地都变得宽阔了。
根据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原来的梯田最宽处4—6米,现在最宽处达到8—10米多。
“以前的地就是个洼洼地,一窄条条,种的时候,人工把化肥扛上去,收的时候,挑上担担,担下来。现在挖宽了,三轮车就能开到地里,方便得多了么。”
“个人挖,投入大吗?”山西晚报记者问。
“个人哪能挖得起了。”段交平开始算账,“一亩地要挖成现在这样,成本至少得三四千元。去年一桶油900元,今年最少得1500元,挖机干一天就得三桶油。”这样的投入,对于靠种地维生的农民,确实投入不起。
“地挖开了,还都是生土,得上肥了哇,这地里用的都是羊粪,一吨羊粪少说520元,一亩地也得用1吨左右羊粪。农民们除了花了点种子钱和白化肥的钱,剩下的钱,都是国家掏的。”段交平对梯田改造的羡慕溢于言表,“国家给这山,可投资下了。”从这片梯田开始改造,段交平就十分关注。
“你看那地里的高粱长得黑油亮,你再看那头的玉米,就不能比。等明年,这地就更肥了,收成会比今年还要好呢。”段交平看着那些黑黝黝的庄稼,眼里全是渴望。“国家现在对农民是好得多了,就是想办法给农民闹钱了。种下高粱,还要想办法给卖上高价钱。”段交平的账算得清楚,话也说得十分真诚。
“没有不乐意的?”
面对这样的疑问,段交平说:“以前皇粮国税交上,也不说啥。现在农民种地还有补贴,一亩地67块钱。我们村里的五保户,一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只要是掏着良心说话的人,都会说国家政府好的。人么,总有没尽的。”
“种高粱和种玉米哪个更划算?”记者问。
“当然是高粱,高粱在地头直接打下来,装了袋子,合作社就拉走了。玉米收回去还得剥成粒,晾干了,第二年春天才能卖,不像高粱省心,价格这两年也没有高粱高。”段交平隔三差五就到梯田来转转,也打听着情况,就等着明年自家的土地也能列入改造范围。
7月17日这天,他是带着外地的亲戚来转悠的,因为这里经过改造之后,不仅仅是庄稼地,还变成了可以观光的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梯田。
种了这么多年地的村民也没想到,庄稼地还能成了旅游景点。
修复生态打造出北方最大梯田
梯田能有效利用雨水保持水土,在干旱地区修筑梯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永和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和雨养农业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山峦层叠,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植被稀疏,呈支离破碎之状。三大山系成“川”字形排列,布满全境。永和缺水,最大的季节性河流为芝河,从境东北斜流西南,注入黄河,把全境分为两个大三角形,境内有2500余条沟道,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严重——国土面积1212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72平方公里。
全县有耕地35.17万亩,基本分布于丘陵山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30.7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这些坡地“小、短、陡、弯、碎”,耕种全靠人工和畜力。
“老百姓种地受的那苦,机械去不了地里,全靠畜力,政府坡改梯的项目定到哪儿,哪儿的老百姓都支持,政府想怎么推怎么推。有的才听说立了项,就把自家的牲口卖了。”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徐胜才说,“在坡改梯的工作中,老百姓的积极性非常高。”
2010年,永和被列为国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水利部门投资1487万元,实施了白家崖、刘家庄2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完成坡改梯建设12500亩,生产道路30公里;同时整合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资金,进行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单一的坡耕地治理,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
在坡地治理上,永和县的目标是要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样板县”。
有了目标,行动便有了纲领。
从2010年到2017年,小流域综合治理的8年时间里,永和县改造机修梯田77353亩,生产道路146.99公里。水利部门修筑大中型水坝63座,小型水坝40座。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70.3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1.7%。
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控制,带来的是生态的显著改善,永和县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减少48.7%以上,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88.3万吨。
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治理,带来的是土地效益的提升,通过坡改梯,耕作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收入随之增加,治理后的坡耕地每亩可增加收入1000-1300元。
“过去基本农田种植效率低,一家种百十亩地,靠着人力和畜力,得种一个月。改成梯田,就是一半天的事情。”徐胜才说。
永和县曾大力推广过微耕机,但小机器、小地块、小规模,成效还是不大。2021年,农业耕作中,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仅占30.8%。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型机械入地难、调头难的问题凸显。
根据《“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55%;2022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作出部署,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农田宜机化由此上升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
永和县委、县政府在309平方公里的芝河源头,先后投入1.8亿元,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机修梯田6.7万亩,坝滩联治5000亩,建成淤地坝57座,营林造林10.8万亩,封禁治理11.8万亩,贯通道路65公里,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华北地区最大的梯田在永和诞生了,而这还不是结束。
登永和梯田赏万亩高粱红
梯田里种点啥,才能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
“我们是从2012年开始种高粱的,以前也是种玉米,连续两年干旱,地里没有收成,没法活儿呀。我就开始从网上搜耐旱的庄稼,结果发现了高粱,然后跟山西农业大学高粱所的老师们联系,了解高粱的种植情况。也就是那时带回了‘晋糯三号’高粱种子。”永和县益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药海军十分爽快,“我就是个农民,以前也没接触过高粱,不了解。”
在《永和县志》的记载中,玉米的种植历史在1930年就有记录,而且播种面积占粮田面积的18.7%,当时的亩产才17.5公斤。高粱种植则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有,一直不占优势。
从2012年,药海军引进“晋糯三号”高粱品种后,这种十分抗旱的高粱品种在永和长势旺盛,最关键的是这个品种是南方酿酒企业最需要的原材料。“这个高粱品种十分抗旱,价格卖得还高,主要是贵州、四川等地的浓香型酒用这种高粱,一斤高粱比一斤玉米价格高一块多钱,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非常高,现在每年销售5万吨至6万吨高粱,周边县和地区,形成了以永和县为核心的高粱种植规模。这个品种可以说是十全十美型的。”药海军对这一高粱品种给了满分。
靠着好口碑,高粱在永和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以上,产量超过了5万吨。华北地区最大的永和梯田,如今也遍植高粱,被打造成了万亩优质高粱园区。
永和县近年来还在永和梯田投资建设了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景区路等旅游服务设施。“农事体验+旅游”“农业研学+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永和梯田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梯田在改变地表形态、提供了大量耕地面积的同时,还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西晚报记者李雅丽

1.永和梯田中修建的生产道路有67公里之长。
2.永和梯田里的凉亭,为观光的人们提供了短暂休息的场所。

山西晚报记者马立明胡续光摄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