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为了母亲的微笑》:爱,是应该回馈的

时间:2022-09-02 13:20:28 来源:山西晚报

20220902_cc0d76d93b72c1c3e97210eec0b78ceb.jpg


《为了母亲的微笑》蒋京 蒋昀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该书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以真实事件为素材,以故事的叙事形式、以文学的表现手法,讲述了大同市天镇县张西河乡许家窑村艰难曲折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历程,见证大同市人社局干部、许家窑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河芬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初心实践,记录他以已逝母亲的嘱托和教导为动力,把党、国家、人民视为“母亲”的忠诚履职、呕心为民、锐意进取的心路历程和家国情怀。全书以质朴的语言、生动的事迹、感人的细节折射出乡村振兴画卷下的一抹靓丽色彩,体现出干部与群众“骨肉相连”的浓情厚意。
读罢蒋京、蒋昀合著的《为了母亲的微笑》,心头又一次涌出很多激动、感佩和振奋。这是一部记述在国家级贫困县——天镇县张西河乡许家窑村,担任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河芬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这也是大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会员采访了很多扶贫点和扶贫干部之后,重点关注、重点选题、重点推出的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文艺作品。
主人公杨河芬是众多扶贫干部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和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编撰的《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扶贫扶志故事选》选取了他的典型事迹,向全国推广。
《为了母亲的微笑》这部20多万字的纪实报告文学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故事罗列,而是从主人公一系列生动、精彩、鲜活的事迹中,挖掘出了其所作所为的整个心路历程。作家首先从主人公的扶贫事迹中,深度挖掘出主人公内心深处对亲生母亲的无限怀念,以及由此引出的许多“泛爱性”事迹回馈。
主人公对农村群众有一种不厌烦、不抵拒、不应付的天然亲近力,有一种熟悉农民、把握农村、关照农业的内生力,有一种坚忍不拔的不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决不罢休的契合力和创造力。他早逝而苦难的母亲成了他永久的痛。这种痛更源于母亲对他自觉或不自觉的濡染和传教。他7岁就开始被早起劳碌的母亲在凌晨5点叫醒帮着卖奶,并被安排给锄田的爷爷送早饭;他想参军,病重的母亲坚决支持,“你是杨家将的后人,保家卫国是祖上的光荣”。母亲以孝闻名乡梓,助人为乐,热爱民间艺术活动,受人尊重,他知道自己绝不应辱没母亲给予的淳淳家风……于是,深入扶贫一线后,几乎点点滴滴,他都从母亲给他的耳濡目染中得到启示和启发:母亲有时去邻居家串门,他想到了入户访察;母亲时常为村民成人之美,他也就承揽上给贫困青年说媒的分外事;他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在母亲的坟前似乎能得到开释;他为村民卖了滞销的玉米,会想到母亲一定会看着他微笑;因为母亲平时养鸡,他又想到叫村民家家户户办家庭养鸡场……无疑,母爱就是主人公无私献身扶贫事业的原动力。
主人公转业前任汽车连连长。在军队这所大学的十多年,锻炼了他的毅力,砥砺了他的意志,陶冶了他的情操,同时也给予了他勇于负责、不服输、干事专注、热情如火、团结协作、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行事风格。
主人公驻村扶贫四年多,一贯保持军容、军貌和军姿,用军人般的言行举止不断带动和积极改善村风民情。进村伊始,他就走村入户,以“知己知彼”之态很快进入精准扶贫之轨,平时还帮村民收割庄稼、清扫院子、做饭。他以军人作风该做尽做,不仅对所有贫困户嘘寒问暖,极力扶持,使他们在全村最早走上了致富路,而且对其他村民也一视同仁,努力由精准扶贫实现全村整体富裕。扶贫工作中,每当主人公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他就找战友们帮忙。办画展、搞法律援助、义务捐助、建立“爱心股份”等等,曾经的战友都毫不犹豫、全力支持……
当一天军人,一生就打上军人的烙印。作品刻画的主人公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而生动的扶贫实践,不断反哺村民,影响一方,造福社会,以此来感恩军队生涯对他的淬炼。
主人公的扶贫工作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鼎力襄助。新闻记者们一直为主人公的扶贫工作“擂鼓助威”,他的每一次扶贫项目的策划、开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都得到了国家、省、市、县新闻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及时报道。“争先笸箩”的创意、“边城小村”产品的营销、“爱心股份”的壮大、“文化庭院”的实施等等,都能看到新闻工作者们锲而不舍弘扬主旋律,为助力扶贫而体现出的专业性、事业心和真挚心。
还有众多企业经营者和爱心人士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甘愿奉献——每一个贫困村小小的“家庭鸡场”,彰显了若干餐饮店经营者的博大情怀;每一种贫困村的绿色农产品,都倾注着若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热心和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的真诚。
主人公的扶贫实践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而这个成功,也是他作为第一书记对社会各界群众真诚奉献、热情支持的最好回馈。
故事主人公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得益于组织长期的精心培养。尤其从事扶贫工作以后,他设想和付诸实施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工程、项目,全都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导的鼎力支持;他所得的每一项荣誉,无疑都是党和政府对他的莫大鼓励。主人公在最初的工作日记里这样写着:“为什么要驻村扶贫?在我心里,生养我的是母亲,培养我的是党,养育我的是祖国和人民。党,祖国和人民都是我的母亲。为了实现早逝母亲的心愿,为了感恩党的培养,为了感恩祖国和人民的养育,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与嘱托,为了帮扶村早日走上富裕幸福的道路,我愿把热血和青春洒在这块我热爱的土地上。”
群众脱贫后,主人公又这样认为,“我这个村第一书记,实际上是个‘穿针引线’的人。真正帮扶的,是党,是好政策,是各级部门,是社会各界,是很多连名字都永远不会知晓的无名英雄……在扶贫这场大战中,我感觉我或许感动了大家,但更多的是,大家感动了我。这种感动对我而言,外化为一种动力,让我在扶贫大战中甘做一兵,而且甘做一个排头兵,敢作一个敢死队,不惜任何付出,不怕任何牺牲,对得起我母亲的希望,对得起党的期望,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对得起村民的期待。”
事实上,《为了母亲的微笑》这本作品所挖掘的,不光是杨河芬这一个扶贫干部的事迹,而是通过这一个主人公的典型事迹,真实、准确而客观地反映出全国千千万万甘愿全身心致力于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积极践行“国之大者”“继志述事”的驻村干部,为了农民、农村和农业,能够做出巨大奉献和付出的朴素而美好的“初心”。

曾强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