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品牌资讯 >

微众银行试营业 引传统银行发力围剿

时间:2015-01-19 12:00:53 来源:互联网

微众银行试营业 引传统银行发力围剿

1月18日,立足于服务“个存小贷”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式对外试营业。在小额信贷方面,该行的一大亮点就是利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通过网络发放贷款。 某国有大行支行行长认为,互联网的便捷性、低成本,无疑将吸引大批小额信贷客户,影响传统银行在这一市场的份额。 面对竞争,商业银行同样不甘示弱,积极拓展小额信贷市场。看准互联网的快捷和低成本,银行也开始借助大数据,推出网络信用贷产品。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入战局。 某股份制银行网络银行部人士告诉记者,信贷产品触网是大势所趋,与“搅局者”相比,银行本身在信贷运作和风险管控上优势较大,目前最缺少的是在渠道上的创新,且利用大数据布局线上贷款,既可以增强客户体验,又能降低银行成本,增强风险防控。 眼看着继存款之后,贷款市场再次被入侵,一些银行开始摩拳擦掌,谋划着“收复失地”。近年来,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针对小额贷款市场先后推出了网络贷款产品。 2014年12月,建设银行正式推出业内首个全流程个人网上自助贷款产品——“快贷”。它可以让客户足不出户、最快几分钟即可自己在网上办完全部的贷款流程,贷款门槛最低降至千元。据悉,建行还在研究将“快贷”产品从电脑平台推广至移动端。在采访中,多位银行人士猜测,手机移动终端会成为线上贷款交战的又一重要战场。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小额网络贷款产品多是依靠大数据进行资信评估。其中,POS机的流水记录是最主要的依据。“取得POS流水的途径相对简单,且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关联客户的经营情况,银行只需要再配合企业规模、业务水平等综合考评便能给予授信。再加上POS渠道拥有的庞大的客户群,所以许多银行还将网络贷款产品直接与POS相关联,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的‘POS网贷’。”某股份制银行公司部客户经理介绍道。 2014年12月末,浦发银行正式发布全新小微融资平台——“网贷通”,并联合了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两大收单机构,推出“通联宝POS贷”和“浦银联商务天天富POS贷”两款子产品,通过客户在线授权实时获取客户相关信息和数据,以申请人交易流水、个人征信等信息为依据,实现对申请人的综合信用评价与差异化风险定价,申请贷款到账平均耗时5分钟。类似的产品还有中信银行“POS网络贷” 、光大银行“POS快贷”等。 上述股份制银行公司部客户经理坦言,推动POS网贷的发展,其实也是为了加强客户黏性。他解释道,POS贷的获得,需要客户提前办理该行或与该行合作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POS机,并在该行开立账户,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就能形成资金沉淀,同时银行还可收取中间费用。 大数据运用“短板” “因为成本高、风险大,以前银行在开拓小额信贷市场时放不开手脚。”某国有大行公司部人士解释,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例,由于抵押物不足,财务报表不健全,银行面临的风险较高;且相比于贷款给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贷款的人力成本高,银行收获的利润往往与投入不匹配。 “但随着直接融资的升温,更多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可以借助股市、债市筹资,对银行的信贷需求已不再那么强烈,争取大中型企业客户愈加困难。更多银行不愿死守在服务大中型企业的困局中,所以将目光扩展至小额信贷市场。这里有海量的客户,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而且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现,正好解决了成本高、风险大这两大棘手的难题,市场开发会变得更加顺畅。”该公司部人士如是说。 某国有大行的小企业信贷业务部副经理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融资渠道网络化正成为未来趋势,但要真正做到纯线上贷款,少不了充分的数据准备和通过对客户的数据分析建立信用状况的评估。 他认为,借助大数据,可以挖掘经济主体的信用状况,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只要数据规模足够大,通过多维度的分析,就可以对客户作出较完整、准确的描述和评估。在防控风险的同时,这个过程还可以降低银行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但如今,结合大数据推出的小额信贷产品多是信用贷,银行人士坦言,这是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轻资产特征的无奈之举。 上述国有大行的小企业信贷业务部副经理认为,大数据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在前期对客户的筛选,进行资信认定,在贷中和贷后帮助银行进行客户管理,不应当做“担保”对客户进行授信。“而且目前银行数据还不够丰富,其可靠性还有待商榷。”他以反映商户经营状况的POS交易流水为例,由于许多商户可能同时配备不止一家的POS机,在数据获取方面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且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个别商户为了提高贷款额度,还存在“流水造假”的现象。 他表示,未来的大数据会更加多维度,到时候,在客户细分、精准营销、定价、风险管理、增值服务等领域都将有大数据的应用。 在采访中,多位银行人士认为,相较于信贷市场的新兴力量,银行本身在信贷运作和风险管控方面更具优势,当务之急就是在渠道上有所创新。但是同时提及的是,目前银行对大数据的应用仍然不尽如人意,还无法进行完全准确、全方位的资信评估。(来源:中国经营报)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精选展示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