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报道 >

西阴文化中华文明的滥觞

时间:2022-02-25 09:21:46 来源:山西日报

20220225_7f7926b4b9085ffbbf50b6ff92d5d784.jpg

垣曲下马遗址出土单耳葫芦口壶

20220225_b09f77cd03699b65099015153bf2e1f5.jpg

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葫芦口瓶


西阴文化,中国文化的故乡,最早中国的映像。
2021年10月1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山西共有5项入选,包括夏县西阴村遗址、襄汾丁村遗址、襄汾陶寺遗址、临汾晋侯墓地及曲村—天马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最终入选的100项考古发现,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在夏县西阴村遗址发掘出土的半个人工切割蚕茧标本,已被确认为中国丝绸纺织史上最重要的实物证据。西阴村遗址赫然名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说明西阴村遗址在考古学历史上的地位之高,并且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2021年9月23日至11月25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运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与华相宜——晋南西阴文化特展”在运城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中西合作 发掘西阴”“彩陶蚕茧成就西阴”“文明曙光源发西阴”三大部分,展览最大的亮点是“三个结合”:一是考古往事与考古出土物的结合,通过展示1926年李济发掘西阴村的图文资料与1994年西阴村遗址发掘出土的陶钵、陶盆以及重唇口尖底瓶等典型器物,引导培养公众对考古事业的兴趣爱好。二是文物本体与情节情景的结合,通过房址复原以及情景再现,还原5000多年前西阴先民生产、生活以及居住的聚落形态。三是点与面、源与流的结合,通过梳理晋南仰韶早期至中期从枣园文化——仰韶文化东庄类型——西阴文化的发展脉络,揭示西阴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以及西阴文化的地域影响和历史价值。让人们从西阴文化的厚重底色中领略丰盈的人文和文化遗产,从而认识人文意义经纬纵横的西阴文化。

何以称为西阴文化

西阴文化得名于西阴村遗址。西阴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范围西北隔鸣条岗近涑水河,东南隔青龙河依中条山。西阴村遗址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西阴村遗址对于研究和认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文化有着重要意义。1996年,西阴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阴文化,有学者称其为“仰韶文化西阴类型”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抑或是“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之所以具有独立命名文化的特质,原因有三:一是西阴村是中国考古学者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时间早于庙底沟;二是1986年西阴遗址的再次发掘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其具备了作为标尺的前提;三是庙底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命名的典型遗址,也不如西阴村遗址文化单纯。西阴文化距今约6000年至5200年,发源于晋、陕、豫交界处,是黄河流域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形成后迅速扩张,鼎盛时期其文化遗存在东起豫中平原、西至青海东部、南到汉水中游、北达河西地带广大地域都有分布,影响及奠定了先秦中国的空间基础。从此意义上讲,西阴文化是最早中国的故乡。同时作为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地理坐标,更是新时代文博考古工作者的精神灯塔和文化图腾。

西阴文化的三个阶段

据介绍西阴文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文化大迁徙阶段。
西阴文化萌芽阶段文化遗存分布:目前主要发现在晋西南、豫西北、关中东部的晋陕豫交界区晋豫一侧,汉水中游也有分布。陶器组合与典型的西阴文化有一定的差别,含有较多半坡文化史家期因素。晋南地区大体以吕梁山、太岳山和中条山为屏蔽,其间以峨嵋岭为界分为南部的运城盆地和北部的临汾盆地。晋南除了典型的西阴文化西阴村遗址外,还有与西阴文化有关的遗址:翼城枣园遗址、翼城北橄遗址、垣曲古城东关一期遗址、芮城东庄遗址、夏县师村遗址、夏县辕村遗址、垣曲下马遗址、垣曲宁家坡遗址、河津固镇遗址、洪洞耿壁遗址等。
西阴文化形成、发展阶段主要遗存分布:形成阶段,主要分布在晋陕豫交界区(西)、豫中地区(东)、汉水中游(南)、河曲地带(北)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发展阶段,空间结构是延续上一阶段而来,原有的东、南、西、北四个区仍然是基本的分布区域,但是分布范围进一步拓展,嵩山周围地区已成为西阴文化重要的分布区。西阴文化的触角向西南深入到汉水上游,另外在渭河中上游和桑干河流域又开始了向西阴文化的转化过程。
距今5000年前后文化大迁徏阶段: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后期,受多种因素影响,西阴文化步入瓦解阶段,盛极一时的西阴文化开始解体,代之而起的是在其分布地区和影响范围内诸多考古学文化的群雄并起,中国史前时期历史进入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时代晚期(距今5500年—4700年),这是另一种模式下文化激荡的年代,各考古学文化的文明因素纷纷涌现,在文化交往层面上表现为各考古学文化出现了大迁徒,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展和文化的发展。

西阴遗址发现与发掘

西阴所在的晋陕盆地带是全国十大盆地之一,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水源充足,是理想的栖居之地。公元前4000年东亚季风南撤,黄河流域发生显著气候变化,更加适宜多种农作物栽培;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蚕桑业的兴起以及花卉纹彩陶的传播,为史前人口增长和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物质基础。西阴先民们在环壕村落里生活,烧荒种植收获,采集捕鱼狩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迎接即将开启文明之门的时刻。
1926年2月5日到3月26日,从西方留学回来的李济、袁复礼依据古史记载在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3月24日发现了西阴村遗址,之后清华学校与美国弗利尔艺术陈列馆合作决定发掘西阴村遗址。1926年10月15日,当李济、袁复礼再次踏入西阴村遗址,定好基点、布方、挖起第一锹土的时候,这短暂的片刻成为历史的永恒。西阴,是为增进知识的考古,筚路蓝缕,恩泽后学,百载伟绩,由此奠基。
西阴村遗址是人文丰盈的古文化遗址。西阴村遗址出土的半个蚕茧化石,茧壳长约1.36厘米,茧腹约1.04厘米,如今已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珍藏于恒温库中,数十年来只在1995年纪念李济百岁诞辰之际当作特展品展出过一次(64小时)。半个蚕茧化石,是中国丝绸文明的重要物证,也是万里丝绸之路的原点。
西阴文化典型陶器以盆、罐(瓮)、尖底瓶、钵(钵形甑)为大宗,另有少量的釜(釜形鼎)、灶、杯、器盖与器座。陶质可以分为泥质、夹砂两大类;陶色大体分为红(褐)、灰两大类。
西阴文化陶器有着鲜明的演变规律和特色。
西阴文化陶盆、陶甑、陶钵的器型演变规律为:腹部由浅到略深。
西阴文化圆腹罐的器型演变规律为:沿由竖直到斜外侈到斜折沿;由小窄沿到宽沿,唇由外突呈钢轨形到外突不明显到方唇;腹由圆鼓腹到圆折腹到圆折处饰一周附加堆纹,由浅腹到深腹。
西阴文化素面深腹罐的器型演变规律为:由卷沿到卷沿略折,腹部外鼓到外鼓不明显,腹部由浅到深。
西阴文化线纹深腹罐的器型演变规律:由卷沿带折到斜折沿,腹略外鼓到斜直腹,腹由稍浅到更深;西阴文化陶瓮的器型演变规律为:腹由浅到深,有明显叠唇到叠唇不明显。
西阴人生活中会使用不同种类的陶器,取水(酿酒)用尖底瓶,平底瓶;盛放食物等用盆、钵、杯;储存粮食用缸、罐;做饭用釜、釜形鼎、甑;作为工具使用的有陶球、纺轮、陶饼等。
西阴文化彩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距今约6000年至5200年,以西阴村、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高陵杨官寨以及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为代表的西阴文化彩陶空前发展,成为中国史前彩陶艺术发展的一座高峰。在晋陕豫交界地带兴起的彩陶,制作精良,形制规范,纹样风格统一,映射着中国先民精神世界的图腾信仰和文化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早期的礼器,是统一化、秩序化思想的器用物质表达。
“西阴纹”,是西阴文化陶器特有的纹样。指的是西阴文化彩陶中的代表性纹样,是一种连续性的角状图案,左端方且宽,右端弧收为翘起的尖角,通常以地纹的形式呈现。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发掘西阴遗址时,将其命名为“西阴纹”。
西阴文化彩陶承袭了半坡文化彩陶部分因素,以红底黑彩为主,也有红黑彩兼施和白衣彩陶等复彩。绘彩纹饰集中见于曲腹盆、钵、泥质罐上腹外壁,以孤边三角、圆点和线条等构成的各种花卉纹最具特色,技法上既有阳纹,也有阴纹、阴阳纹结合,别具虚实相生之妙。
西阴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滥觞,无疑是史前满天星斗的漫漫长夜里最耀眼的一颗启明星。它距今6000年形成,绵延七八百年,以晋南、豫西、关中为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扩张,几乎辐射到了大半个中国,并通过花卉纹彩陶为传播媒介掀起了中国史前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以晋陕豫交界区为中心的“重瓣花朵”式早期中国文化格局。苏秉琦先生曾用“华山玫瑰燕山龙”的诗句来描绘西阴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直接导致了距今5200年的西阴时代晚期,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红山文化的空前繁荣,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东方升起,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西阴文化时代,兼容并蓄,激昂江河,千年文明,由此而生。
西阴文化,是中国文化童年的激越故事,是千古仰望的文化丰碑和源头,更是文化自信的经典渊源。

胡春良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