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报道 >

麦田情缘,我曾外祖父的故事

时间:2021-12-21 13:21:21 来源:山西晚报


“祖业仕与农,忠厚传家风。崇俭能养廉,奋发永自强。”这是曾外祖父在83岁高龄续写家谱时的句子,作为家训,它静静地悬挂在曾外祖父的老房子里,历经岁月铅华,依然宁静而厚重。这短短二十个字,浓缩了祖祖辈辈的行事之风,家中每一个人都铭记于心,以之为勉。
我的曾外祖父是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山西省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我很小的时候,他便离开了我们,但他老人家的点点滴滴于我却是清晰的。
焦家涧是运城市绛县的一个小村子,因村前有一条小涧河缓缓流过,村中又以焦姓居多,故而得名。我的曾外祖父就出生在这里。
13岁时,曾外祖父就读于绛县县立第一高级小学,第一次走出了小村庄。1927年考入运城第二中学初中部,再一次走出了小县城。1932年考入太原市平民中学(今太原第四十四中)高中部,又一次走出了小城市。1935年曾外祖父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1940年6月从国立西北农学院农艺系毕业,分配在甘肃农改所任技师兼岷县农场场长。1945年,抗战胜利了,曾外祖父一心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同年12月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太原善救署技术专员,投身于三晋农业的振兴发展,一干就是五十年。
初回家乡,曾外祖父在山西省农场(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前身)任技术主任。这时的农场有职工50多人,经历了战争的兵荒马乱,根本谈不上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研究,当时的农业科研工作非常薄弱。曾外祖父带着同事们走山坳、爬土坡、下岩洞、站田地,只要是广泛种植小麦的区域,他都不辞辛苦,一次次去实地考察。那时交通非常不便,曾外祖父和同事们常常是背着铺盖卷徒步前行,不知磨坏过多少双鞋,戴坏过多少顶草帽。
“文革”期间,曾外祖父被批斗检讨,还要接受劳动改造。但曾外祖父很少抱怨,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期盼。1977年12月,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商规划。曾外祖父作为山西技术专家参会,并代表山西编写农业科技规划,为振兴农业科技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曾外祖父又作为山西的代表参加了大会。
我们家一直保留着一张长约一米的照片,上面有很多很多人,妈妈还用红笔在曾外祖父那里做了标记。那是曾外祖父参会时在人民大会堂门前照的,妈妈说:“能站到人民大会堂见到国家领导人是多么地骄傲和自豪!”
山西严重缺水,干旱是制约山西农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如何在现有旱地上实现增产增收是曾外祖父最关心的问题。曾外祖父带着他的团队反反复复育种,日日夜夜试验。从上世纪80年代初,陆续成功培育出中苏68号、太原566、太原567、晋麦1号、晋麦12号、晋麦16号、太原351等10余个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抗旱、耐瘠的特性,非常适合在我省十年九旱的旱地种植。一般田产在200公斤左右,而曾外祖父培育的品种高产可达300-350公斤,在我省南部、中部及晋北麦区大力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达上千万亩。曾外祖父先后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农业博览会金银奖等多个奖项。
曾外祖父是我省解放以来农业科研体系的第一批研究员,担任着山西省农业院的行政职务,工作很繁忙,时而加班加点。他还要承担很多技术课题,许多事都要亲力亲为,在农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蚊虫、曝晒、风雨都是家常便饭,曾外祖父从不搞特殊,总是身先士卒,是年轻人的表率,大家都很尊敬他。
1984年,曾外祖父已经72岁了,仍奋斗在他热爱的农业科研上,在他的倡议下,省内十多个科研单位共同组建了“山西省中部冬麦区小麦育种科研组”和“山西省太谷核不育小麦科研协作组”。曾外祖父担任组长,大家分工协作通力攻关,提前超额完成了科研计划,选育出一大批适合我省冬麦区种植的优良品系,推广面积达适宜区的二分之一。曾外祖父因此被国家农业部任命为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其中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成果受到国家科委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全国重点攻关项目。接着,国家科委攻关局要聘请曾外祖父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农畜育种技术及繁育体系——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专家组成员,承担高抗、优质、丰产新品种选育、轮回选择方案等三个课题。外祖父说当时家里人都很反对,但曾外祖父毅然决然领命。他说:“我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再干干我能干的事。”多么朴实的军令状,这就是老一代农业人的精神所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曾外祖父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小麦育种事业中,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全国首次通过应用的晋春9号春小麦,通过审定作为主干品种大面积推广,建立了核不育育种体系。这一研究成果引来很多外国学者前来学习交流。
曾外祖父还一生笔耕不辍,在1986年74岁高龄,还先后亲自主编完成了《旱地农言集锦》《山西省小麦育种工作回顾与展望》等专著,印制万余册,给三晋农业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曾外祖父奋斗在工作一线长达五十年,2004年5月,他老人家永远离开了我们,全国各地许多人前来吊唁,对曾外祖父的离开表示深深地哀悼、惋惜和敬仰。
曾外祖父在工作中严于律己,生活中情深意重。
曾外祖父育有五子一女,夭折有二,次子便是我的外祖父。为了照顾这些孩子,曾外祖母积劳成疾,45岁便撒手人寰,留下四个大小不等的儿子,时年曾外祖父53岁。曾外祖父悲痛欲绝,感念曾外祖母深情,终身未再续弦,鳏寡一人39载。曾外祖父担任着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历经苦难却百折不挠、乐观向上。
“今朝逢盛世,雀跃再三四,风霜已历尽,万愁俱废弛,忘却今已老,疑是少年时。”这是曾外祖父77岁高龄的习诗,表达了他老人家年事虽高但心亦青春的豪情,来勉励子女。在曾外祖父的熏陶下,我的外祖父和他的兄弟们都学有所成,这就是曾外祖父严谨治学精神力量的伟大之处。
曾外祖父事业有成,但始终心系他人。在他83岁那年,恰逢母校“太原市平民中学”建校73周年。那天老人家非常激动,一早就穿戴整齐,厚厚的人民币早早就放在信封里,那都是他简朴持家积攒起来的。曾外祖父不时地翻看过去的照片,不停地念叨那些青春岁月的美好瞬间。老人家很激动地参加了周年庆典,还慷慨捐出了自己的一份存款。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和认真,是手握诚实于细微之处彰显出的卓越,孜孜以求、精雕细琢。我的曾外祖父从一个山里娃成长为著名的育种专家,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三晋大地,让美丽的黄土高坡满望油绿的麦田。他专注、刻苦、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

□杜昊远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