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基金 >

下行压力加大国常会两路政策出招:迎击不确定性!

时间:2022-04-08 12:46: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来源:国是直通车 作者:王恩博

文/王恩博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有的超出预期。面对这一形势,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出招!

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国内疫情近期多发,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经济循环畅通遇到一些制约,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既要坚定信心,又要高度重视和警觉新问题新挑战。

这场会议公布两路政策:决定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和培训力度;部署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加大保障力度:特困行业缓缴养老保险

第一路政策旨在着力缓解受疫情冲击严重行业的负面影响,并加强兜底就业保障。

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降至临界点以下,表明我国经济总体景气水平有所回落。尤其在服务业领域,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业务活动明显减少。

此次国常会指出,当前一些市场主体受到严重冲击,有的甚至停产歇业,必须针对突出困难加大纾困和就业兜底等保障力度。

会议推出三项措施:

一是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在今年二季度实施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并将已实施的阶段性缓缴失业和工伤保险费政策范围,由餐饮、零售、旅游业扩大至上述5个行业,缓解这些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资金压力。

二是延续执行失业保险保障阶段性扩围政策,今年底前继续向参保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向参保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

三是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符合条件的地区可从60%提至最高90%;允许地方再拿出4%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并向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不难看出,上述政策均直通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新冠疫情冲击具有结构上的不对称性,对中小企业冲击大于大型企业,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大于中高收入阶层,中小微企业是最大的就业载体,将政策纾困的资源进一步向微观倾斜,增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微观直达性,将起到更好政策效果。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指出,困难行业和弱势群体在疫情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房租、债务等支出是刚性的,而收入是脆弱的,部分服务业中低收入人群属于“手停口停”。因此政策最重要的是保微观主体现金流。对五大困难行业暂缓缴纳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对弱势群体发放失业补助金、临时生活补助,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稳岗留工返还和补助等,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

中金公司研究团队认为,在今年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之后,此次会议允许特困行业二季度缓缴社保缴费中占比最大的养老保险费,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激励其稳定就业。

加大支持力度: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路政策要求要适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一是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促进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二是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费和有效投资的举措,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优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融资需求,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

三是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对贷款本金分别提供60%、100%的再贷款支持。做好用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等工作,增强银行信贷能力。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记者表示,从总量工具看,相关措施包括适时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 MLF(中期借贷便利)力度等,通过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适宜利率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基调的客观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国常会注重通过“优结构”来“增总量”,加大对实体支持,促进金融合理让利实体。

例如,作为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再贷款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以较低利率向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支持,还能更好地引导其定向支持相关领域。会议提出新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就瞄准了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科创和民生短板,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结构性作用,

温彬同时指出,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金融发力要更聚焦在支持稳定和扩大内需方面,特别是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需求都要求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国常会强调针对新市民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优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等,都更好地体现了金融服务民生、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