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炎帝文化研究的新收获

时间:2021-09-10 09:21:43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910_ae0cf475e7774cf5f6cb1f2ef3aa061a.jpg


在山西学术界和文学界,许多人知道侯文宜教授,是因为她写的文学评论和参加文学会议认识的,大家知道她是山西大学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美学和文学理论,参与了许多山西省作协的研究项目,像“山西文学史纲”“山西文坛风景线”“山西文学批评年度报告”等。但近些年来,似乎她有些“潜”了起来,后来才知她承担了省里的炎帝文化课题,主要是晋东南炎帝历史遗存研究。我不禁思忖,从文学研究到历史文化这样大的跨度,对一个女性学者是种考验。有次问起她的选择,原来其所在学科同时涵盖“文化生态研究”,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她们除专业学术外亦重视区域文化研究,说山西炎帝遗存现象关涉中华文明探源,也是我省历史资源发掘所需,故全力以赴。现在,这套70万字的《炎帝文化田野考察与阐释》两卷本专著终于面世,应当说,这既是其十几年孜孜以求探索发现的集中展示,也是我省炎帝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
侯文宜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研究古史传说时代的炎帝文化,很多时候就像李白的一句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山西晋东南羊头山一带民众心目中,炎帝的很多史事非但确信无疑,而且异常鲜活。他们把炎帝看作是这里的人,其共同保持的一些习俗也渗透和体现着早期农耕文化的遗风,或许这些正是当地敬炎、祭炎风俗经久不衰的深层因缘。”虽然史学界对炎帝史事难以定论,文献考古不足,但她坚信一点:真实客观存在的一切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没有某种历史渊源或文化脉系,就不可能有当地自古而来的神农信仰和庙宇祭祀活动,也不会有那么多民俗传说。为了探源文明史,除查证文献外,她以现代国际通行的田野调查方法,不辞辛苦,一次次去高平一带进行田野考察,不少情景让她记忆铭心,比如探寻神农池、金代碑刻等,都是其他研究者没有涉足过的,让她体验到了炎帝文化的重要实证。基于这样一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其著作显示出沉甸甸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该书由上下两卷构成姊妹卷。上卷为“遗址遗迹/庙宇/碑刻卷”,下卷为“民俗/传说/祭祀卷”,每卷各由3编组成。上卷3编包括:炎帝文化遗存·遗址遗迹辑考,炎帝文化遗存·庙宇碑刻辑考,附录·炎帝碑刻碑文辑要,它们共同展现了高平一带分布于山野乡间的炎帝历史遗留物。这里第一编、第二编最能体现作者田野考察实绩和独到发现,例如在第一编中,作者对实际考察整理出来的20多个遗址遗迹条目一一进行阐述,因其为侯文宜教授亲历见闻,既有现场感受,又有资料辅佐,对于炎帝文化的生成、发展及现状考述有理有据。即以第一章对“羊头山”的介绍:“羊头山山体呈东西走向,海拔1297.2米,在高平境内东西绵延约2.5公里,南北纵贯约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作为神农炎帝部族栖居活动和最早‘获嘉禾之地’,关于羊头山,不独民间传说绵延不绝,自晋代至明清以来的众多文献、方志、碑刻中均有记载,被公认为炎帝文化遗存的标志性遗址。”接着作者用很大的篇幅予以描述考论,让人读后便能对羊头山的地理位置与特点、历史演进过程、与炎帝部族的密切关系等一目了然。第二编中,作者具体介绍了36个炎帝庙宇及其碑刻,考述真切扎实,而像神头岭金代碑刻则是侯文宜教授首次收录的,并对其所记载的有关神农炎帝史事做了独到的文化阐释,意义十分重大。
该书下卷3编分别是:炎帝文化遗存·民俗辑考,炎帝文化遗存·传说辑考,炎帝文化遗存·祭祀辑录,由此将高平一带炎帝文化在民间的存在状况呈现于世。这其中,第一编“民俗辑考”最具历史实证意义,比如过春节时祭炎帝习俗、天旱时祈雨晒炎帝、阴历七月祭谷节、婚丧嫁娶及小孩满月蒸羊馒头等,都扎实证明了此地神农炎帝的深刻印迹。尤有价值的是侯文宜教授通过民间调研发现的某些特有习俗,比如“过大年炎帝庙供麻谷”和“不能带肉”习俗。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关注,旨在考证这一特别的民俗之渊源来历与炎帝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此地农耕情感和信仰崇拜积淀深厚,应为最古老的炎帝农耕文明遗存类型,它对于论证山西晋东南农耕文明发祥地有重要佐证价值。此外二编“传说辑考”与“祭祀辑考”亦极具历史感和民间性,让人们看到民间文化形态的特殊贡献,为佐证晋东南炎帝根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就上述有关《炎帝文化田野考察与阐释》一书的主要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侯文宜在研究炎帝文化中,根据历史文化的特点独辟蹊径,强调田野考察的重大意义,所有文字叙述,都是凭借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现场感受作基础;同时,用精准的理论阐述作提升,让本书体现出学术的真实性、理论性和创意性,对当今历史文化研究是一种有示范性的实践。
由此而言,《炎帝文化田野考察与阐释》一书的出版,对山西文化建设和山西历史的传播显然有重要价值,在学术上亦能够给我们以下启示:
首先是历史文化研究要有独特性。侯文宜在本书《总序》中所说其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颇具原创性启示。其一是对于山西核心区域炎帝文化遗存的系统梳理、归类整理和阐释解读。其二是在研究方法、内容结构和呈现形式上的创新性:“撰者以文化人类学为视点,遵循我国现代学界泰斗费孝通、钟敬文先生所倡导的‘田野调查’方法,集民俗学、历史学及文献研究于一体,试图将对象的调研史实与深度文化分析相结合,采用客观介绍与主体考释的双重逻辑构成全书。”作者力图践行探索性、创新性、原创性,从而才有整部书如此新鲜扎实的面貌。
其次是侯文宜用田野考察的方式立足本书,成为有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一个亮点。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这虽然是传统的基础研究的方式,要做好却是很不容易的,侯文宜教授做得非常扎实,不投机取巧,坚持每一个与炎帝有关系的地方都要实地考察,因此才能在书中做到有判断、有甄别、有独特见地。
第三是独到阐释具有深远的意义。作者的所有阐释,虽然文字不多却很有深度和广度,很有文化价值和意义,在一个并不新鲜的学科里要阐释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十分不易的,作者在本书里旁征博引,跳出了仅仅是炎帝文化研究的范畴,站在了更广阔更高远的层面上来解析炎帝文化课题,体现了她的理论学养和跨界研究的能力。
另外还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本书鲜明的现实性。我认为,历史文化研究一定要把现实性作为灵魂。强调现实性,并不是说一定要研究表现当下人们生活的文化形态才是现实性,不管你是研究哪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只要能用现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理论标准去评判,并且能得出独到的看法或结论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可以说是具有了现实性了。侯文宜的《炎帝文化田野考察与阐释》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她确实是把现实性作为了全书的灵魂。

杨占平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