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旧貌换新颜入户满目景

时间:2021-08-30 13:21:36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乡间道路干净整洁,一排排绿化树木枝繁叶茂,一缕缕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初秋时节,穿梭于吉县乡村田野,目之所及,天蓝水碧,阡陌有序;房前屋后,稼穑井然,处处一幅整洁优美的画面,这是吉县今年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六乱”专项整治成效的真实写照。
8月10日上午,记者在吉县柏山寺乡白米村中岭自然村看到,几位老年人正在村里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们你一 言我一语说起了城乡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前后村子里的变化。
“前几年村里也进行过环境卫生整治,在治理期间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但没几天,又到处堆满了柴火、砖头、垃圾等,甚至还有人在路边养起了鸡鸭,一到夏天阵阵臭味在村中弥漫,小广场上蚊蝇满天飞,根本坐不住人。”村民冯绪茂说,“今年5月底,乡里开始了‘六乱’整治行动,村两委带领党员发动群众对村内街道、小巷环境进行整治。如今,村子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马路两边的杂草清除了,路宽敞了,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了,处处鸟语花香,看着自己的家越来越美,大家也都自觉维护着这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
“中岭自然村这个小广场在建成后没多久曾一度是村子里的‘三不管’地带,久而久之成了村民堆放垃圾的地方,杂草丛生,蚊虫滋生,大家只好掩鼻而过。”白米村党支部书记郑强说,借助“六乱”整治行动,他们对村内卫生盲点进行了全面清除,环境得到了改善,如今小广场又成了村民歇脚聊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边风景独特,那边亦是景色秀美!
在吉县屯里镇太度村,针对农户庭院和屋内居舍,村“两委”组织动员群众全面清扫和维护房前房后、屋里屋外等环境卫生,规范庭院养殖、种植,同时引导群众每天清洁厨房、厕所,清理院内垃圾和生活污水。如今,在太度村家家庭院环境优美、物品摆放整齐、厨厕干净整洁,处处一派生机盎然。
“按照镇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六乱’整治行动以来,我们实施了提靓三线、美化三边、净化三所、治理三地重点整治,彻底治理了垃圾堆、煤堆、渣堆、砂堆、土堆问题,开展了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增绿添彩、文明创建六大专项行动,保障做到了无柴草乱放、无粪土乱堆、无垃圾乱倒、无污水乱排、无禽畜乱跑、无乱搭乱建、无乱扯乱挂。”太度村党支部书记李锦全说:整治期间,通过发放倡议书、标语上墙、评先创优等举措,提高了群众参与整治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营造了干部带头、全员参与、人人关心的工作氛围,形成了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
屯里镇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工作组副组长、屯里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晓东介绍,“六乱”整治行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靠前指挥,包村干部深入一线,现场作战,各村“两委”主干率先行动,具体实施,重点围绕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出动人员400余人次,动用机具40余台,通过“拆、清、整、绿、建”五措并举,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无论是柏山寺乡还是屯里镇,都只是吉县“六乱”整治的一个缩影。自5月下旬“六乱”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吉县财政拨付资金1193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及机械、人工、基础设施配套等费用。
据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志荣介绍,为确保“六乱”整治行动有效开展,吉县除了抓组织领导、抓示范引领、抓全民动员外,还重点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分片包段注重“面”。按照“三垣”“三线”“三边”“三所”“三地”整治要求,县乡村都实行分片包段负责制,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注重面上治理,打造整体形象。二是奖惩分明督查“严”。县督查组突出长效机制督查,对保洁员实行季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保洁员工资相挂钩,达标的100%发放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不达标的发放80%的基础工资,对环境卫生整治差的路段保洁员及时调整。三是示范引领突出“点”。要求每个乡镇打造3个人居环境示范点,实现全年村内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环境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以点带面,层层推进。
截至8月12日,全县共清理交通沿线积存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775.85吨,拆除遗留、废弃的广告牌和无实际用途、有碍观瞻的视觉污染设施428处,开展交通沿线绿化美化99940平方米;整治村庄街巷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圈乱占、乱贴乱画805处,拆除违章建筑、废弃建筑和残垣断壁,消除破旧裸露墙体77处,清理村内垃圾1123.7吨;拆除农业生产区域违法设施建筑8处,整治废弃蔬菜大棚等无实际用途设施和杂乱杆线等设施6处,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81.1吨。此外,还有44个村开展了评选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活动,宣传发动农民参与14463户,充分动员群众参与,达到了良好的整治效果。
乡村旧貌换新颜,乡村入户满目景。随着吉县“六乱”整治行动的不断推进,未来,吉州大地上的广大乡村定能变成农民“身有所栖”的美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乐园。

本报记者张文华 通讯员郑晓锋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精选展示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