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解放初期汾阳灭荒熬碱经验曾被宣传推广

时间:2021-06-25 13:21:04 来源:山西晚报


解放以前,汾阳是频繁遭受水患的县境。文峪河两岸的土地盐碱化,导致土壤腐殖质淋失严重,庄稼难以生长。遇到兵荒马乱,情况更不容乐观。1946年5月11日,汾阳爱子村南文峪河河堤决口,仁岩、尽善、小相、罗城等13村1500余亩土地被淹。中共汾阳县委、汾阳县民主政府立即组织干部和群众300余名赶往决口处堵水。吕梁区第二医院和仁岩完小150名师生亦积极参加救灾。14日堵住决口,组织群众进行退水,使文峪河流域汾阳上游各村数千亩禾苗复生,减少八九千石粮食的损失。
1948年7月初,汾阳县全境解放。当月中旬,县委、县民主政府发出消灭荒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同时制定了计划、搞宣传、大发动、备种子等一系列措施。全县人民群众在县、区蹲点干部的带领下,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生产自救中,开展了割蒿、犁地、抢种运动。
汾阳在消灭荒地中,发现灰条草、咸蓬、扫帚能熬碱。把大批荒地里灰条、咸蓬挽出,及时耕过补种。一亩长、三四尺高的咸蓬的荒地,可以煨一百斤至二百斤灰,每斤灰卖掉可买六两至半斤麦子,如仁岩村八十来个男子、妇女、小孩,在开荒中共煨下灰约一万斤。贫农武金花、武金玉弟兄二人二十来天捎带的煨下灰一千二百斤,平均二人每天赚二十五斤麦子。
数十个有熬碱基础的村庄,收买碱蓬灰,熬出土碱一万五千余斤。如罗城一家熬了三百多斤,尽善西堡四家熬了一千五百斤,熬出的土碱,可换成麦子。这是群众在消灭阎锡山所造成的荒害中,发现的一笔新财富。
9月3日,晋中二专署向各县发出通报,表彰并推广汾阳灭荒熬碱经验。9月20日的晋绥日报,以《汾阳消灭荒地中用咸蓬扫帚熬碱获利很大》进行了报道。
晋中二专署鉴于该分区到处有咸蓬,指示各县选择有熬碱基础的地方,立刻组织实验,在种麦灭荒中,大量提倡推广。同时还介绍了熬碱的办法,方法具体实用、通俗易懂。
灰条、咸蓬、扫帚这三种草碱性最大,将这三种草堆到地里,晾晒一天,铺点麦秸等,点燃后,只教冒烟、不要着火,屡煨屡添,一直煨成灰块就成了。这种灰每斤可换六两麦子,每二十斤至三十斤咸蓬草,可煨一斤灰。
然后是过滤灰水。方法是将瓮底打一个小眼,以木塞塞住,瓮底铺一块席子,水眼上盖一块瓦片,以免灰雍塞住水眼。一个石瓮可以装一百五十斤灰面,用水倒满瓮,令其渗透一夜,第二天将水口塞的木块拔开,将咸水流入另一瓮或盆,屡流屡添水,最后,用手指蘸碱水,感觉碱性不大就不要再添水过滤了。随后,再用筛子,铺上布过滤到第三个瓮,即成净碱水,便可以入锅了。
熬碱的过程和熬盐一样:将净碱水入锅,约八担净碱水,用二百斤炭熬二十个钟头上下,屡熬屡翻,以免糊锅,到水已熬完尽成碱糊时,锅中起小泡,发稠即可出锅。用笊篱捞出锅,倒在固定碱形的木石匣内(匣没底子),地上铺块席子,席底再铺些灰,一边吸收水分,一边用石杵捣结实,晾后,取出即成碱块。
这种草木灰制作出的碱,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旧时人们蒸馒头使用纯碱(苏打或碱子),学名为碳酸钠。有时也使用小苏打(起子),学名碳酸氢钠。就是由碱蓬灰提取的,碱块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与发酵的面团作用时,土碱比其他碱消耗量要多一些。
夏季八九月份的咸蓬、灰条与扫帚草里碳酸钾含量最高。从化学工艺流程上,土法制碱工艺采用了灼烧(煨灰)、溶浸、过滤、蒸发、结晶、定形等操作,方便易得。
历史上山西地区很多地方都曾长期与盐碱地进行过斗争,早在唐宋时期为了消除盐碱地,就曾经开渠引水。只是随着历史发展,很多湖泊干涸,盐碱地大面积出现,导致耕地减产,人民苦不堪言。解放后,汾阳灭荒熬碱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主动,依靠科学方法,开展生产自救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杨宏山(汾阳)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精选展示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