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热点 >

“赚钱”App圈你没商量

时间:2021-06-09 09:20:34 来源:山西日报


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走路赚钱、睡觉赚钱……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出现“躺赚”“走赚”“玩赚”词句的赚钱类App广告。如今,不少消费者沉迷于刷手机完成“赚钱任务”,但广告语中高收益却迟迟难以兑现,甚至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此类“赚钱”App是怎么潜移默化敛钱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陷阱?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海量广告诱导下载

“每天上线签到回答问题,就能轻松获得能随时提现的金币!”忻州市民刘彦刷手机时,偶然发现了这样一则广告。自认知识积累丰富的她,抱着挑战的态度下载了一款名为“百万答题王”的App。初次进入App,系统就赠送了1.66元的红包,但显示满100元才能提现。“题目很简单,但每答对一道题,强制观看30秒的广告才能得到相应的金币。”刘彦说,软件中的连环推广套路更是防不胜防,关闭广告页面的图标实则是下载按钮,变着法儿地让用户下载另一款App,不管怎么点都绕不开。不一会儿,刘彦手机上就多了5款抽奖、小说等App。
在玩游戏、刷视频时,不少用户都看到过此类广告:“玩玩小游戏就能挣出一杯奶茶钱”“小说全免费,边看边赚钱”。看新闻、刷视频、走路、看小说、问卷调查甚至睡觉,“赚钱”的名目花样百出。这些宣传语无不强调,只要利用闲散时间在赚钱类App上进行简单操作,就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多数受访者表示,正是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吸引了许多手机用户参与。
“给大家介绍几款快速赚钱的App”“我是怎么用某App赚钱的”……网上出现的不少“赚钱经验贴”也为此类App带来不少流量。然而,在赚钱类App上获得收益,并不像广告宣传那般容易。
记者在华为手机官方应用市场中进行搜索,经验贴中提到的“百万答题王”“爱玩消消消”“欢乐合成11”等赚钱类App均未搜索到,通过广告链接下载了多款“赚钱”类App,安装会显示提示:该应用安装来源未告知应用是否符合《华为终端质量检测和安全审查标准》,请谨慎下载。记者测试后发现,广告中宣称的高额金币折算成现金,往往只有几毛钱,并且只有累计到一定数额后才可提现,获得金币也需要浏览大量广告,“轻松提现十几元”的宣传并不能实现。

赚钱背后“套路”多

App赚钱没那么容易,稍不留神,不仅白费功夫,还可能被“套路”。
太原退休职工袁春兰就遇到了“坑”。她在微信群看到好友转发的“拼多多”助力领红包活动链接,刚点进去,系统就显示袁阿姨“手气很好”,已经获得80多元,满88元就可以提现到账。浏览商品页面、整点红包雨、转发到微信群就能加快提现,刚开始的几个任务比较简单,袁阿姨的提现账户很快涨到87元,离目标越来越近。可之后,系统发布了“在当前页面下单买东西”“推荐新用户”的任务,涨幅也越来越低,下单购买可增长0.16元,转发微信群可增长0.01元,推荐新用户可增长0.18元。“当天我下了两个购物订单,推荐了2个新用户,转发给了21个微信好友,也没能提现成功。”袁阿姨说。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App都以奖励来鼓励用户发展新用户。在杭州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晋城小伙赵琦表示,这种“拉新”领奖励的方式实际上存在不少猫腻。老用户邀请一定数量新用户才能领取奖励,而受邀新用户做完平台给的新手任务后才能给予返现,新手任务则往往是浏览广告、继续发展下线等,通过用户引流,达到推广软件的目的,第三方广告的投入则是它们资金来源的保障,这导致了因广告缺乏必要的审核,容易出现一些虚假违法产品信息。5月10日,拼多多就曾因砍价拉新、虚假发货等问题被上海市消保委约谈。
更让用户糟心的是,提现不容易,还可能把个人信息泄露了。在采访中,一些使用过赚钱App的用户表示,使用App中多次出现索取手机通讯录、照片及文件等权限的情况,下载后没多久,手机上就开始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内容包括网贷、刷单等。
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薛平认为,“赚钱”类App创造了一个低门槛的赚钱方式,契合了大多数人“闲着也是闲着、反正也没啥损失”的心理,而趋小利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戒备心。确实一些赚钱App不骗钱,但实则是用小利换取用户让渡出时间、社交关系、流量内存乃至个人信息等隐性财富,从而变成其赚钱工具。

审查把关严整治

“有些App不仅是套路重重,甚至会给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便利。”省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佳提醒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警惕刷手机赚钱套路。老年消费者接触智能手机相对较晚,对于网上信息难辨真伪,面对“数字鸿沟”往往倍感无助,很容易被一些噱头诱导或欺骗。消费者应该增强防范,多留几个心眼,遇到各类天降的“好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自觉抵制金钱诱惑,加强对低俗违法内容的辨识能力,一旦发现平台上有此类信息,积极向主管部门举报,避免因贪小利而成为不良信息扩散的帮凶。
针对“赚钱”类App乱象,公安、市场监管及网信等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建立规范、专业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此类App的准入审查、用户信息管理和资金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曾对一些赚钱类App进行整治,约谈“趣头条”“惠头条”等曾宣称“看新闻能赚钱”的资讯类平台,要求相关企业加强广告发布前审查把关,杜绝发布虚假违法广告。
北京市汇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琴认为,赚钱类App的宣传套路涉嫌欺骗、误导消费者,应依《广告法》予以惩处。朱琴建议,用户要加强对赚钱类App的辨识能力,确保自身信息安全,避免成为违规行为的“帮凶”;各互联网企业增强法律意识,杜绝各种套路陷阱;相关监管部门要尽快完善标准,规范App的推广路径和发展方式,加强对不法App的监管,加大曝光和处置力度,用法律法规对平台、内容生产者形成有效约束。

本报记者刘聪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精选展示

Copyright © 2021 山西商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